“一位狂热读者兼负面幽默作家写下的关于书和爱书的人书”,正是因为看到了封底上这句话,我才决定买下这本《大书特书》。不过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乔·昆南这个名字,看着前勒口长长的作者简介,也只能了解到,他是一个不错的专栏作家,在美国的各大媒体上都发表过文章,至于到底写了什么,谁知道呢。
开篇第一段结尾的一句话就把我惊到了,“虽说我每年要读到一百本书,哪怕两百书也稀松平常,但到了新年前夜,我还是觉得一事无成”。多么谦虚的炫耀啊,这也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一口气读完了它。不过我并不推荐大家去读这样一本书,因为里面提到的作家与书,80%我都是第一次听到(如果你确信能超过我的话,请忽略我的不推荐),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简直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这种感觉就像每次看史航在微博絮絮叨叨地评论着我听都没有听过的某本书一样,以至于我深深地怀疑,他是不是连睡觉都在看书?
《大书特书》商务印书馆我不相信有过目不忘这回事,如果没有给出一个时间状语,中间又没有再读过,我才不相信在此后的十年里,谁能一字不落地张嘴就说出书中的某些段落来,就算他是一个读书偏执狂也不信。但是我相信,读书是需要天赋的,不过这种天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老天给每一个人都赋予了一份与众不同的能力,只不过没有告诉你如何去运用它。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形成习惯。
两个星期前,我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叫“百词斩”的应用,按照设计,我要每天坚持用20分钟来背英语单词,一共坚持267天,就可以完成所有研究生阶段的词汇学习。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欲望,也知道我这年纪靠英语去改变点什么比癞蛤蟆吃上天鹅肉都难。现在我已经坚持了两个星期,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仅仅是因为,它在帮助我形成一个好习惯。
再举一个成功人士的例子,俞敏洪自己曾说,每天晚上10点以后,是他固定的读书时间,不会再碰手机,所以在这个时间里如果有急事要联系他,也只有等到第二天才能得到回复。我也正在努力把10点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但不碰手机真的很难。如果有机会一定当面问问俞敏洪先生,他用的什么牌子的手机,我也换一部。
当然是玩笑,就算换一部手机,我也达不到这样的克制。
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的理由是,时间一长,就会有一种枯燥感。而且除了看书,其他的诱惑太多了。人是需要经常有新鲜的事物或是节外生枝的故事来保持对生活的娱乐本性的。如何在重复中保持阅读的兴趣,不认为这是一项负担,并能沉浸其中找到乐趣,这取决于你有没有发现的能力和好奇心。
我有一个亲戚,五十多岁,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不是上厕所,是先读一遍贴在床边的赵朴初先生的《宽心谣》。从不间断。问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她说也没有什么,只是读了一遍会让早上起来时的心情不错。
如果你每天阅读同样的内容,或是一本已经看了十几遍的书还想再看一遍,一定是其中的内容足够吸引你这样做,每一次的重复都会有新的发现,或是解开了之前存在的疑惑,从而带来一种通体舒泰的愉悦感,这些,都会让你的思维活跃了起来,摆脱掉形式的束缚,也就不存在去克服枯燥感这个问题。如果你纠结在内容之外,总想寻找其他办法来摆脱自以为出于形式的阅读枯燥感,无论你躺着还是坐着,看的是纸质还是电子书,是听书还是抄书,都是徒劳的,不会有任何收获。
再说回《大书特书》这本书,作者提到了一种通过印在封底的赞美词来找书的方法。比如说,如果觉得一本书的推荐语足够吸引他,他就会去找来写这句话的人的书读一读,接着再从这本书的封底去找下一位推荐语写得不错的人的书读。他发现这个方法屡试不爽,让他乐此不疲。他本想着顺着这条线索一直找下去,看什么时候可以碰到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结果是,居然从来没失望过。
这条轨迹的终点是一本非凡的小书——乌拉圭作家多明盖兹的《纸房子》。开始时,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很鬼扯的办法,但他居然说找到了《纸房子》,这本书的魅力让我相信,他扯的很幸运、很专业。如果你有耐心读到了这里,正在找一本与书有关,又很文艺,又很悬疑,字又不太多的小说。这本书是你唯一的选择了。
呃,我推荐的唯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