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物的依赖,成为食物的奴隶
一日三餐只是一种习惯
“人是铁 ,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很多人认为一日三餐是正常的,少吃反而不正常。其实,一日三餐不是一种规律,也不是一种规则,而是一种习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饮食习惯也不一定非得“循规蹈矩”。
人们因为习惯了一顿三餐,如果有哪一顿饭不吃就觉的饿的慌,或者心里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者觉得亏欠了自己。
但是,一日三餐的进食量真的是我们的身体所必需的吗?要知道,在远古时侯,人们往往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当一日两餐都难以保证供应,一日三餐更成为奢望的时候,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这是否也给我们人类一些思考:也许我们未必非要达到一日三餐的量?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了:“一日三餐有什么不好?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正因为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我们从未有过追问和质疑,就默许为公理,不也是一种很可怕的思维方式吗?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饮食习惯也不一定非得“循规蹈矩”,那么,一日三餐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秦汉以前,农业苘不发达,物质条件也比较匮乏,那时候人们是吃两餐的,在士兵当中食量上也要严苛的等级要求。如果除了两餐外,还有额外一餐,那么人们就会将此视为特别的犒赏。
在古代如果遇到战事,士兵为了能够战胜对手,补充消耗的能量,将领除了一日两餐之外,都会再给士兵多加一餐。比如: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非常愤怒,就挑了3万精兵,一路狂奔。结果消耗了大量的体能,项羽决定给士兵每天增加一餐。士兵在加餐之后,体能得到了补充,所以,他用3万精兵打败了刘邦的60万大军。
刘邦后来了解到项羽打败了自己是因为给士兵加餐,后来他每次再打战之前也给士兵加餐,以弥补士兵的体能消耗。刘邦在打下天下后,分封诸侯,按粮食、钱来分成(按职位、武力来分成)。于是,条件好、粮食多的人就吃三餐,条件不好,粮食少的就吃两餐,再不好的就吃一顿,。渐渐地,人们以为人本未就应该一日️三餐,于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饮食习惯,并延续到今天。
其实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一日三餐并不是根据人体本身的需要来设定的,而是一种传统思维习惯和饮食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延伸,最后演变为一种阶层的划分,有钱的人一日三餐,没钱的人一日两餐或者一餐。在这种阶层的划分,所以世世代代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在我们现在日子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一日三餐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们都忘了,一日三餐最初只是追寻一种“荣耀”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已。这是否也说明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特别大的消耗,或者身体不需要那么大的消耗时,一日三餐就没必要吃了,吃两餐也味必不可。
在自然界中没有哪一类生命的饮食是规律的、有规则的。因为没有规则才叫自然,被规则、规范了的就不叫自然了。可悲的是,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在后天智识的“指挥”下变成了规范化的三餐、也习惯了三餐。所以,在饲养动物时,也会不自觉地给动物“一日三餐”。这样就容易导致动物多食,以至于危及生命。
我们应该从因喂食过多而致死动物身上有所警觉。或许,一旦打破这种习惯,会觉得别扭、不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更改的。因为:规则是被规规范、被约定的法则;规律是一种自然,是不可改变的。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但习惯是可以打破的,所以我们的少食先要适应人体自身的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