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总是会遇到家长和同学们来询问,怎么提升学科成绩,怎么样能快速通过托福/雅思/SAT/ACT等等各种考试。根据我们的观察来说,想要持续地提升学习成绩,先要从提升学商(SQ)开始。
那么,什么是学商(SQ)呢?
学商(SQ)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同学们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好奇心、野心、导向性、耐心、自主性等等。我们很难说,在某一个角度上突出的能力,就能导致整体学商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现某些孩子很聪明,但就是不喜欢学习,学习表现也一般,而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十分吃苦耐劳,但是学习成绩依然一般。因为学商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割裂开来看待它。
与此同时,我们还常常遇到这种现象,孩子上的是重点中学,课后还报了许多高价学科辅导培训,短期内可能学习有起色,但往往在之后又遇到了学习瓶颈或是学习成绩下滑。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其实都是学商不足造成的现象。而事实上,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从老师到家长,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怎么学来学去,到头来还会出现许多孩子们的学商不足的现象呢?
我认为,这一切都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关。从小到大,我们的公立学校强调的是记忆力,理解力与执行力,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为了传递信息、知识以及为专业学习打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们往往就会强调孩子们要“学得快”、“记得牢”、“算得好”,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们,别去想为了什么而学习,也别想学习的知识是怎么推导或者互相影响的,只需要把它们看成相互独立的点就行。
我们在训练孩子们:不理解而执行,不思考而记忆,往往就已经从根本上开始伤害孩子们的学商了。
古人有句话,叫“学海无涯苦作舟”,往往就被用来在孩子们已经被伤害了的好奇心和自主性上再进一步割裂。本来学习就已经失去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变成了花式做题的题海战术,还要再以“学习就是吃苦”来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恐惧和厌恶。而作为这个恶性循环的结果,我们往往还会指责孩子“怕难”、“怕苦”、“懒”……
等到度过了小学阶段,进入中学阶段,在升学压力倍增的情况下,往往恶性循环还会加剧。随着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许多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特别乖巧的“乖孩子”,也突然进入了学不进去,也听不进去父母和老师教导的时期。
因此我们的学商教育,其实对于每一位遇到过类似情况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早已经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何培养学商,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要探索的课题。既然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当中找到方法,找到乐趣,甚至找到自我,那么首先应该要改造的,就是我们的学习过程本身。这一过程,单纯依靠孩子自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我们一起来进行。
在我们水木书院的课堂上,我们时常和老师讨论这一话题:如何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我在课上的口头禅之一,往往也是询问孩子们:有没有问题?如果大家没有问题,那么我们一起来开开脑洞吧。教物理,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实验;教数学,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开脑洞;哪怕是教最无聊的单词,我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来画导图,连词根词缀,鼓励每个孩子自己编串单词故事。
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没有一个学霸,是老师“教”出来的,每一个学霸,或多或少,都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启蒙者”。他或者她,可能是英语老师,可能是物理老师,可能是数学老师,也可能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或者某个辅导班上的老师。他们在传授知识之余,传递的更是学商,是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现学习当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以及怎么在逆境当中坚持自我,怎么去主动解决问题……
这样的过程或许是出自于偶然,也可能是出自于无心的课堂上的“化学反应”,但我们希望的是,通过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让孩子们的学商启蒙和知识学习兼而有之,兼而得之。
于是我们转向了“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和“实验室教学”。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课题来串联学科知识,但更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先提问,后找答案,再验证答案”的过程,来去寻找自己的学习风格,去提升学商。我们更希望,在水木书院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们不是知识的接收终端,而是知识网络上漫游的探索者。打破从1到2,从2到3的机械学习过程,先去看更大更有趣的世界,找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来想我们怎么去学习。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初心。我们搭建了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给本科生、中学生指导的项目体系,但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帮助同学们升学或者提分而已,我们希望让最优秀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之外,再给孩子们一种另类的学习体验:原来,学科可以这样学,原来,这些知识是这样运用于实际当中去的。
同时,各位家长、师长和伙伴们,让我们一起来去认识学商,启蒙学商,宣传学商,和教育学商吧。孩子们在这场残酷的学习竞赛当中已经太久了,是轮到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