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言不笑不取

不言不笑不取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8-22 08:44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4-13-1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白话】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确实吗,先生不太说话、不太笑、一毫不取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的人说的过了。先生在恰当的时候才说,别人不厌恶他说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笑;符合道义时才获取,别人不厌恶他获取。”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之一】简述公叔文子这个人?

    公叔文子,名拔,或作发,单谥为“文”(《谥法》“慈惠爱民曰文”),全谥为“贞惠文”,世称公叔文子,乃卫献公之孙,又称公孙拔,春秋时卫(都城在濮阳东南)贤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访问中原各国,“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他认为卫国有蘧伯玉、史鱼、公叔文子等君子,能保佑卫国长期无患。卫国也是周朝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达838年,史记秦始皇不灭卫,直到秦二世时才灭了卫国。

    《左传·定公六年》记载:“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卫侯怒,使弥子瑕追之。公叔文子老矣,辇而如公,曰:‘尤人而效之,非礼也。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鉴,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公子与二三臣之子,诸侯苟忧之,将以为之质。此群臣之所闻也。今将以小忿蒙旧德,无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意思是鲁定公六年二月,定公发兵侵袭郑国,夺取匡地,这是为晋国去讨伐郑国的攻打胥靡。去的时候不向卫国借路;等到回来,阳虎让季桓子、孟献子从卫国国都的南门进入,从东门出去,住在豚泽。卫灵公发怒,派弥子瑕追赶他们。公叔文子已经告老退休了,坐了车子去进见卫灵公,说:“怨恨别人而效法他,这是不符合礼的。鲁昭公遭遇危险的时候,君王准备用文公的舒鼎、成公的宝龟、定公的鞶鉴作为赏赐,如果有人能送回鲁昭公,对这些宝物就可以任意选用一件。君王的儿子和几位臣下的儿子,诸侯如果为鲁昭公操心,就可以把他们送去作为人质。这是下臣们所听到的。现在将要用小小的愤恨掩盖过去的恩德,恐怕不可以吧!太姒的儿子,惟有周公、康叔是互相和睦的,而现在要效法小人而丢掉和睦,不是受骗吗?上天将要让阳虎的罪过增多而使他灭亡,君王姑且等着,怎么样?”卫灵公就停止出兵。

    公叔文子家资富有,却不骄傲。他善于推荐人才,在当时诸侯国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论语》本篇第18章还记载:“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他的家臣僎有贤才,他就加以推荐出任大夫,与自己平起平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他够得上称“文”这个谥号了。

    《礼记·檀弓下第四》记载:“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公元前497年,公叔文子去世后,其子公叔戌请谥于卫灵公。卫灵公说:“当年卫国凶年饥荒,他把粥施给国中饥饿的人,不是惠吗?当年卫国有难,他以死来保卫寡人,不是贞吗?他听卫国之政,加以整治,与四邻诸侯国相交,使卫国社稷不至于受辱,不是文吗?”故封其谥号为“贞惠文子”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居住时间最长,他对公叔文子评价很高,也特别尊敬,此处称为“夫子”,还称赞他有举贤荐能的美德。但在传闻中,公叔文子却是一个刻板孤僻,难与人交往互动的人。公明贾是卫国人,比较了解卫国的情况,也特别熟悉公叔文子,所以孔子才向他打听情况。

    【思考之二】怎么理解“不言不笑不取”的内涵?

    而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就是说得过分了。朱子:“过,谓过其实也。”“”就是厌恶。朱子:“厌者,苦其多而恶之之辞。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

    公明贾说“以告者过也”,说这话的人说的有点夸张过分了。为什么呢?夫子不是不言,而是“时然后言”。就是他说话恰到好处,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他才说话,然后“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他真正发自内心地开心了,他才笑,所以人们也不讨厌他的笑,说明他很真诚。“义然后取”,不是不拿东西领报酬,而是都符合道义,是合适的,所以“人不厌其取”,大家觉得他拿也是应该的。这个解释实在太漂亮了。简直超过被孔子誉为“使乎!使乎”的蘧伯玉的使者了,公明贾对公叔文子的解释,可谓是“完美无缺”,让人听了,简直觉得公叔文子就是圣人了!

    孔子听后,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有琢磨空间的话,“其然!岂其然乎?”其然,这个样子啊。“岂其然”,疑其不能完全做到这样,孔子对此有保留态度。朱子“曰‘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孔子好像不太相信,不知道孔子是不相信公明贾说的话,还是不相信公叔文子能够做到这一点,这都有可能。

    朱子曰:“文子为人其详不可知,卫人言其不言不笑不取,意其必廉静之士也。孔子疑而质之公明贾,贾谓告者之言失之过矣。文子未尝不言不笑不取也,特是三者各当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然此必盛德之至,故发而皆中节也。文子虽贤,疑未及此。圣人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曰‘其然’信其然则美矣,曰‘岂其然乎’恐其未能如是尔。”

    《论语稽》曰:“‘不言不笑不取’,矫激好名者类能强而制之。时言、乐笑、义取,则时中之圣矣。告者固过,而贾言犹过。孔子论人,誉必有试,故以疑词姑置之,以待后之核其实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言不笑不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qy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