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篇讲的是与人交往的原则,时然后言,一个人说话能够掌握火候,分寸,场合,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乐然后笑,是真正发自内心感到开心才笑。义然后取,不拿东西而是拿东西要符合义,他们就会觉得他拿东西是应该的,这三个与人交往的原则做到这样,你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让他人感到舒适。
【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这段话是孔子评价臧武仲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这段话是孔子赞美齐桓公,谲是诡谲奸诈的意思,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狡猾而不够正派,认为齐桓公公正而不谲,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方略。正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最大的区别,所以我们心机和手段未必是唯一的通道形式,光明正大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这里孔子再次赞美了管仲,很羡慕管鲍之交,孔子认为管仲能够九合诸侯,不动兵戈就让天下趋于和平就是仁,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是最基本的,还要看这个人对社会是否有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