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三巨头,各自影评,Sir都相继聊过。
除了电影本身。
这次中国影坛的盛大集结,一群人,不能忽略。
演员。
三部片,都称得上现时中国演员的顶级阵容。
难得啊难得。
为表诚意,Sir一早选好最好的座位,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最后,从中选出三位“灵魂人物”。
不夸张地说,他们就是当下国内演员的实力标杆。
用专业,描绘平凡人的不凡画像。
将宏大赞歌,降落在真实的尘土。
Sir今天就聊这三位。
放心,不会剧透。
葛优
《我和我的祖国》
“给祖国献礼,这礼不能薄。(除了)葛优老师,国宝级的男演员,就没有第二人选了。”
宁浩嘴上这么说。
但葛优,其实是他长久的“蓄谋”。
06年,采访中被问到他心里中国电影最“幽默”的人。
宁浩亲口承认的,四个:
冯小刚、周星驰、赵本山、葛优。
一个,是中国导演的幽默新星;
一个,是老百姓眼里自带笑点的“国宝”。
强强相遇。
在Sir看来,两人的幽默理念有共性。
宁浩眼里:
“搞笑是热闹,幽默是冷静。”
而葛优,最著名的,是那个无限放空的“葛优瘫”。
沙发上没型没样地一坐,一言不发,却一秒演活。
于是。
蓄谋,变成共谋。
按下喧闹的火花,两人的交叉感染,关键词在克制。
看预告片,Sir本以为最抢戏的,会是葛大爷标志性的强调,台词。
热闹又接地气——
今儿高兴啊
牛掰格拉斯
歪瑞嗨皮啊
但看到成片,Sir却被葛优身上另一个特质抢去全部眼球。
肢体。
再具体点说——
充满设计感的小动作。
葛优的表演全程几乎没有大开大合的喜剧夸张,而是用精确到毫厘的细节释放幽默。
Sir就说四个动作。
首先,脚。
葛优扮演一北京的哥。
开场,穿着公司发的黄色制服,打着个花领带,拎着给儿子的礼物, 看起来人模人样。
下一秒,杀你个措手不及。
路边看小孩在踢球,他兴冲冲过去掺合两脚。
手上拎着袋子,不顾小孩嫌弃,把球抢过来颠两下。
再一脚飞踢——走你吧。
幼稚、爱捣乱,老顽童。
人设立起,就从这一脚人设崩塌开始。
宁浩和葛优都懂——
破除刻板,才是小人物重中之重。
第二个,腰。
发现没,葛大爷几乎是全程微微弯着腰。
这是人物的状态。
油滑中带点怂,低调中带点贼。
Sir印象最深刻,是他赶回公司开会,结果迟到。
猫着腰入席,冷不防被主席台上点名,立马挺身,但又不敢完全挺直。
嬉皮笑脸地应:“到!”
——看起来局促,其实是混久了的职场老油条。
第三,手。
公司内部抽签拿门票的那一段,是最刺激的。
全场都没中,就剩下他。
心里乐开了花,夸张地双臂撑在桌子上,把眼睛凑上前去,把反扣的扑克牌一点一点地揭开……
红二!
他一蹦三尺高。
心里压缩的得意,和肢体语言一起舒展、爆炸。
这些动作,有些是葛大爷的临场发挥,有些是经宁浩指导启发。
但最能体现两人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幽默的理念。
是一次手部动作。
炫耀奥运会门票。
宁浩在身边反复指导、调整、示范。
从上衣口袋里抽出来,还要在手里转一转、抖抖肩, 再举到别人眼前看。
(大家看片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这动作,看起来别扭,实际效果却被葛大爷演得一气呵成)
您说我这……
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
搁哪个合适呢
一系列的小动作,渲染出一个喜感、追求戏剧性,不靠谱、爱显摆的小市民形象。
这一步,是小人物平凡烟火气的积累。
下一步,才是不凡的爆发。
最后动作,Sir倾向于是一次全身的自然流露。
葛大爷放下一切骄傲,走进奥运开幕的人群。
Sir清楚记得那个画面——
大银幕上,镜头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盛况。
广场里,人群欢腾,烟花划过的火光,国旗漫天扬起……
而画面中央,是葛优的背影。
看不到表情。
但你隐约能感受到,他步子坚定了,腰挺直了。
他小拳拳高举的瞬间,不再有任何杂念。
此刻。
他享受成为亿万国人中的一员,发自内心地呐喊。
袁泉
《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是一部硬核英雄电影。
硬汉,是主角。
但袁泉,以柔克刚,成功抢戏。
当电影从大场面到小细节,真实还原那次灾难的过程中。
只要镜头框到袁泉,她就是定海神针。
凭什么?
Sir说,就靠一双眼睛。
她的眼神,总是可以传递一种安宁的感觉。
不论微笑,还是严肃。
她中戏时的班主任也一眼看准她身上这种特质:
她不会突然红,她是属于那种逐渐红起来的演员。
“安宁”,说是一种状态。
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袁泉饰演乘务长毕男,把自己的这股安宁,变为力量,注入角色。
作为乘务长,要在极小空间里,服务、安抚上百人。
她必须强大。
不仅体能,更在内心。
飞机颠簸时,她停下所有动作,脸上不动声色。
唯独眼睛,眨了眨,转了转。
她在告诉我们,飞机的飞行状态有异常。
也在警告自己——
打醒十二分精神。
一个眼神,读出乘务长的经验、(克制住的)惊诧、还有不为所动的笃定。
然后,是机长出事时。
她用对话机联系,却得不到回应。
再次注意,眼神和方向——
望向另一个机长,传递“危险”信号。
功力就体现在这一瞬间。
尤其于大银幕。
通常我们怎么表达危险,用害怕和慌张的眼神。
眼睛睁大,眼珠突出。
袁泉不是。
一个乘务长的力量,就在这一刻露出来了。
是严肃,而非恐惧。
头低垂,眼神向上,目光穿透力极强——
这才是一人扛起上百人生命时,该有的重量与责任。
片中还有一个段落,一个乘客情绪失控,动作暴力,想冲到驾驶舱。
这时,一个男乘务员跟他杠上了。
但我们都知道,暴力熄灭不了暴力。
这时候,乘务长出面。
袁泉说这番话时,眼神再次变了。
不再是服务的温柔,而是稍微带点命令似的环视。
人人慌张,集体情绪临近崩溃的关键点。
必须要靠“命令”来给人们引导情绪。
——我命令你们看着我。
——我命令你们,感受到我表达出来的坚定。
你看。
当她说“我们会一起回去”的时候。
尽管谁也不知道回不回得去,在这双眼睛里,是不是真有让人信服的感觉?
袁泉,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心安的演员。
张译
《攀登者》
张译,公认好演员。
尽管剧本给他交代的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但他却在自己的专业内非常漂亮地诠释了它。
铁面指挥,曲松林。
可以说,整部戏,戏剧性最强的人物,非他莫属。
这是一个不笑的人。
第一次出场,就是黑脸,见到十来年未见的老友,只是微微放松了一下表情。
一个心里有苦的人。
他硬撑着把苦嚼碎了吞下去,吞不下去的,他就把它送给身边的人,让他们陪着苦。
深度理解这个角色,很简单。
反其道行之——看他的笑。
电影前半部分,他只笑了两次。
一次,跟两个老队友喝酒。
他诉说自己有多恨队长方五洲,因为在那次攀登中,队长没有救摄像机,选择救了他,导致他们的成功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证据,从此遭人质疑和耻笑。而他,也落下了终身残疾。
曲松林说起自己再也不能登山了,这时候的他,苦笑了一下。
看起来,这个人有着强烈的牺牲精神,把任务凌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
很俗套,对吧。
但,张译的水平,才不止这样。
关键,在他的第二次笑。
这次笑,一下子打开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密码,让性格拥有了更多深度。
那是在三名老队员给台下数十名新队员讲课的时候。
老队员杰布说,珠峰上露出皮肤会被冻伤,然后让曲松林给大家看看他截肢的结果。
张译这时候,突然笑了一下。
不是苦笑,却似沾沾自喜。
他脱下袜子,露出残破的断掌,还将它重重地搭在桌子上。
——如同展示一件战利品。
一个让他毕生痛苦的伤,为什么在展示的时候,却会笑呢?
这就是玄机。
曲松林这个人物,是把个人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对他来说,伤意味着努力的证明,死亡意味着传奇的归宿。
他拼,是因为他觉得,只有“拼”才能证明他有多了不起。
他痛苦,因为只有比常人更痛,才更证明他的价值。
发现没。
三个角色,亮点各不同,但有一个相同之处。
好演员,必着力于细节。
演技,才是解锁人物内心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