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沉浸式学习”、“合作学习”……各类与学习有关的词汇在教育行业不断更新,不断变化,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学习,都离不开大脑的思考、言语的交流、手脚的触摸、身体的感受,这就是体验,而真正的学习是需要参与的,是需要去体验的。
但是我们很多的学习是简单的输入,就像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虽然也可能美好,但总是很难有激动人心的时刻。比如学习语文时,我们总会提示学生:“来,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但是,孩子们大多都是没有真正见过、感受过的东西,单凭想象,或者回忆视频的画面,如何有发自内心的感叹?又比如数学课,我们总在用虚拟的货币指导孩子去使用,购买虚拟的物品,如何能理解货币存在的意义?当然,这样的学习不会影响考试,不会影响孩子考到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吗?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了呢?或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把学习与生活分隔开了,孩子现在的学习与生活基本是两条平行线,家长又不注重或者是没有时间陪孩子去体验,孩子们体验不到学习的意义了。
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够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学习也可以变得是一件非常轻松而又愉悦的事,比如以前我们都不讨厌写作文,特别是写景的作文,老师经常会放下一两节课,甚至利用周末的时间,带我们玩,带我们观察,带我们描述,最后才整理成作文;但是现在呢?作文课大概都是读读例文,背背例文,最多放放视频,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发挥想象,当然,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能拿高分,而且老师还乐此不疲,但是孩子天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就这样被磨灭的。
小贝的期末考试结束后,跟我聊起了他的作文,他说他觉得他的作文写的不错,应该能拿到比较高的分数,因为这是自己写得,自己想的,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也更自信。小贝平时也不怎么喜欢写,但乐意说,特别是出去玩的时候、遇到特别有趣的事的时候,所以我让他想说的时候就记下来——说写(把语音转文字),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想法。当孩子有了体验之后,再稍加训练,在真正需要写的时候,也不会太差。
数学也是,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实际上有几个老师、有几个父母会让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呢?大多也是照本宣科,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公式推导之类的,直接播放ppt或者微课,最后让学生把概念、公式背下来,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公式、概念会背,但真正运用起来仍然是一知半解。
我很早就让小贝学会去超市购物,有时还会给他一定的钱让他自行购物,在后来学习小数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原来小数就是这么回事。还有一次,用电动摩托车搭正读三年级的小贝回家,小贝突然问我:“爸爸,电池的一格是不是20%?”我说:“是啊!你太厉害了,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你看,充满电了就是100%,分成五格,100除以5等于20,所以我认为一格就是20%。”
几十年前陶行知老先生就提出了“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可是,我们的教育离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越来越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