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776218/dbae09fa0350aa68.jpg)
今晚周五又是飞鸟集诵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竟然迷恋上了这种诵读抄写的作业,这得感谢啄木鸟的卓老师,让我有机会进行锻炼!
今天朗读的是白先勇的散文《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
文章的核心是王国祥的两次患病(一次是在大学时代,一次是在去 世前)、在与疾病搏斗时王国祥的坚忍顽强,以及体现在王国祥治病过程中,白先勇和王国祥两人互相扶持的患难真情。
王国祥的疾病是白先勇和王国祥两人世界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存在,也是他们友情的试金石。
越往下读越让我泪目,尤其是读到此句:“我执着国祥的手,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霎时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在人间,我向王国祥告了永别。”更是泣不成声。
对于这种“再生不良性贫血”我也不陌生,我一亲戚也是患这一疾病走的。
让人感动的是王国祥与病魔长期作斗争的勇气以及王国祥人品:天性善良,待人厚道,孝顺父母,忠于朋友。他完全不懂虚伪,直言直语,说谎舌头也会打结。但他讲究学问,在学问上能据理力争,不免得罪人。
这篇散文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也是白先勇先生对挚友王国祥的纪念,是以血泪完成的人间至情。
他们之间的情感,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是从年少时的相遇,相识,相知,到携手共渡三十八年的时光岁月,王国祥先生的离世,是天人相隔的悲痛与无奈,王国祥走了,似乎也带走了白先勇老师生命的一部分,带走了两人的过往岁月,带走了两人相伴的记忆,这是两人深入骨髓的情感。
他们都是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同路,还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原以为人定胜天,然而,人终究敌不过天命。生死大限,谁都无法改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结尾的那句:"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道尽了白先勇心中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痛。
这世上无论是男女之间还是朋友之间,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同身受,而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其实都是相同的,性别并非是衡量的标准。
当自己最珍视的人,被病魔折磨,日渐憔悴,可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目睹着一切的发生,什么都做不了,最后,天人两分,死生契阔,死去的人,写上了句号,然而,活着的人,该如何承受这份伤痛和孤独呢?
很多年后,白先勇曾经在接受访问时说过:"王国祥去世后我孤独至深。"
人纵有万般能耐,也敌不过天命,再强烈的情感,在人事无常面前,终究只能化作一抹悲凉。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情何以堪!
白先勇以小说家名世,他的《台北人》已成为二十世纪华文文学中的经典。
因了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人们常常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他的小说世界,而相对忽略他在其他文体上所取得的创作实绩。
事实上,除了小说之外,白先勇在散文创作领域也成就不凡,风格独具,卓然成家。
推荐白先勇散文集《明星咖啡馆》《蓦然 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昔我往矣》等。
白先勇的散文, 或谈文论艺,或怀人忆旧,或自述过往,或抒情感怀,题材广泛,主题多样,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