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用柏拉图的理念理解一下美与艺术(《画面结构与人类视野》之12)
拉斐尔说他心中有一个美的理念,他并不是简单模仿真人模特的美,而是极力表达内心美的理想化形象。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正统古典美的代表,其后又有卡拉奇兄弟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继承,可以说,到了新古典主义,古典美得到极大发展和发挥,已经无法再有余地向前走了。新古典主义稍后的印象主义,和再后的表现主义盛行,就是古典美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
所谓美的理念或者美的理想,在相当长时期,被认为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不过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理念一词,来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学说。可以说,柏拉图试图缓解他老师苏格拉底给世人提出的令人困惑的难题,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二个著名论断,一个是“认识你自己”,另一个是“我只知道自己无知。”
所谓“认识你自己”,就是不要相信你的判断,因为,你可能在自欺欺人,所以,你先要搞清楚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然后才知道,自己是否判断正确,也才能知道世界是什么。
所以,“认识你自己”实际上是以否定自我为前提的。但普通人也许缺乏自我认知,而被誉为天下最聪明的苏格拉底是不是能有足够的自知之明?
他确实有自知之明,这就是他更露骨地直接否定自己,说他自我认知的结果是“只知道自己无知”!这就直接堵住了人类认知世界的任何出路!
因为,你要认识自己,而天下最聪明的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结果是自己无知,试问,天下还有谁能不无知?
面对苏格拉底的挑战,世人并没直接认输,而是通过公众判决,处死了公认的天下第一聪明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死,更加重了柏拉图等苏格拉底徒弟们的困惑。到底自己的老师自我否定的判断是不是对的?
最后的结果是,生活还要继续,柏拉图宣布,世界是可知的,但当然不是世人可以一眼看清楚的,因为世界的真相并不在表面,而在事物深处,这就是事物的理念,是表面事物根子上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这种看法,倒是符合人类认知世界基本模式。因为,人们所面对的世界,肯定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科学上就是科学规律,在伦理道德上,就是人心里对善的追求,在情绪情感上,就是不可遏止的来自生命底层的内在冲动的探索与表达。
总之是有规可循的,否则,人们怎么应对世界?要是世界真的像苏格拉底所说,是远在我们认知之外的,连最聪明的苏格拉底都一无所知,普通人更加茫然无知,那么,人们还怎么立足于世界呢?
柏拉图给世人带来希望,带来前途,这就是永恒理念的世界,或者是被永恒不变的理念所驱动的世界。理念是可以为人所把握的,只要掌握了理念,也就抓住了永恒。所以,拉斐尔相信有一个美的理念,这就是他生命本能里对美的向往和美的理想,只要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就把握了美的理念,也就能充分表达美。
但事实上,世界上并不仅仅有美,即使是艺术领域,也还有别的东西值得去追求。
好在拉斐尔命不长,要是拉斐尔可以活上几百年,亲身经历了艺术发展史上后来的样式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直到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这一心追求古典美的老古董的内心会有多大的震撼与挫折!
可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既给人类认知世界的发展带来希望,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认知的步伐。因为,一种理念似乎是个固定的有恒的东西,比如美,就在那里,它是超越人类,超越生命的,但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追到美。但之后呢?如果美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得到美以后,又怎么办呢?是不是就可以终结艺术追求了?
如果使用理念的概念,那就应该有二个不同的理念,一个是美的理念,一个是艺术的理念。美的理念可以追得上,而艺术的理念则根本追不上。为什么?因为,一旦艺术的理念也被人类所把握,那么艺术是不是寿终正寝了?
为什么艺术的理念永远追不上?因为,艺术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是处于人心内部,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只要人活着,就会有新的情绪和情感,这新的情绪与情感,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所以,如果有艺术的理念,那么艺术的理念,就是永无止境地推陈出新,就是新情绪与新情感的尝试与表达!所以,艺术家会超常规,会出格,会先天地不循规蹈矩!
拉斐尔追求的是美的理念,并在相当程度上成功地把握了美,表达了美,他的忠实信徒们跟他一样努力,所以,就有了新古典主义巅峰时期的安格尔和布格罗,之后的艺术再无法描绘出超越这类古典美巅峰作品里的美人或者美景了。
前面说过,好在拉斐尔命不长,没能看到其后不久出现的样式主义和更后面的巴洛克风格,要是他看到了,他会怎么想,会怎么办呢?
不过与拉斐尔同时的艺术家大都还未超越对美的追求。比如几乎跟佛罗伦萨齐名的另一艺术圣地威尼斯画派的作品,还是秉承了古典美的标准。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P327有图208,是威尼斯画派画家贝利尼所作《圣母与圣徒》(1505年)。贝利尼被誉为威尼斯画派创始人,肯定影响了很多威尼斯画家。
这幅《圣母与圣徒》,整体构图上是典型的“威尼斯对称”,圣母与圣子也处于“圣母之位”,左右二侧刚好各有二个人物,二边人物的姿态与身体朝向也十分对称。这是经典对称美的体现。
《艺术的故事》P328有图209,是另一位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人物乔尔乔内所作的著名画作《暴风雨》(1508年)。这幅画在整体构图上是典型的“洛兰之门”。无论是左右二侧的高耸到顶的树木,还是树下的人物,都构成门框要素。整幅画,并没有画题所明示的暴风雨应有的那种狂暴场面,倒是一派宁静恬美的感觉,这就是威尼斯画派典型的优雅。
不知道为什么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里,没有收录乔尔乔内另一幅更著名的画作《睡着的维纳斯》(1510年)?在那幅画里,维纳斯是跟拉斐尔圣母一样美丽端庄的年轻女性,一身赤裸,恬静地斜卧左侧的土坡上,画面右侧虽然有另一土坡及低矮建筑物,但那个土坡比较矮,而且看上去距离也比较远,所以,可以认为从左侧出发朝向右边的画面中央,直到右侧是一片无际的远方,尤其是画面中央的确是典型的“列维坦视野”那样的地平线。
这种一侧有可靠土坡,另一侧是无尽远方的构图,就是典型的“维纳斯靠枕”构图。“维纳斯靠枕”构图是米开朗琪罗“亚当之坡”构图的变种。这种构图给人的感觉,延续了“亚当之坡”具有的让人倚靠的安逸,以及一望无际远方表现出的各种未明的可能性,既有现世生活的适宜,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乔尔乔内还有一幅画,也比较出名,就是创作于1510年的《三个哲学家》。这幅画在构图上,让人想去达芬奇那幅《岩间圣母》,属于“耶稣之窗”的构图法。画面中“黝黑岩石和夕照远景的表现,这样大胆而又和谐的用色在文艺复兴绘画中尚无先例,也大大超过了他的老师贝利尼的水平,开辟了威尼斯画派以色彩表现为主的特点。”
可惜的是乔尔乔内也只活了三十多年,甚至比拉斐尔还短命。不过,乔尔乔内有一个崇拜他的师弟,也是跟他齐名的威尼斯画派巨匠提香。
据说提香十分敬仰自己的师兄乔尔乔内,经常模仿师兄的画法,以至于别人难以区分二人的作品。
但随着乔尔乔内的早逝,提香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总体而言,提香比较长寿,因而,他的作品在主要风格上大大突破了乔尔乔内作品里的典雅恬静,而是极为富有活力和动感的。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再详细说一说威尼斯画派的一代大师提香及其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