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你真牛

作者: 昌平老刘 | 来源:发表于2021-09-19 00:29 被阅读0次

    刚读过《显微镜下的大明》,又读了《两京十五日》。连续阅读同一个作者的两本书,在我来说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因为读完第一本认为非常棒,刻意找来了第二本来读。

    读完第二本以后,准确的应该说是在读第二本的过程中,我就想好了一句话来评价:虽然风马牛不相及,我却不得不说,马伯庸,你真牛!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本着言必有据的精神,尽量还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具体事件,活灵活现,也纤毫毕现,让读者对明朝典章制度、人的行为方式、思维过程以及事件发生原因等,有了具体而微的了解。

    《两京十五日》,也是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却完全抛开了历史具体的真相,通过作者天才的胡编乱造能力,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

    从大的写作手法来看,我认为作者受到了金庸的影响,把具体想象的不曾发生过的小事件,放在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物的大事件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了一种似是而非、真假难辨、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历史上(作者后记中也特意做了说明)因为朱高炽的短命,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仓促登基,是一个真实事件。当时身为太子的朱瞻基受命去南京公干,但是刚到南京就接到了父皇驾崩的消息,于是火速回归北京,接受玺诏登基为帝。

    在这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作者天马行空,充分发挥了小说家的本职(质)能力,创造出了一大堆惊险刺激曲折离奇的情节,并且处处卯榫衔接,读起来合情合理,兴味盎然。

    皇位历来是人世间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为了追求这个东西,无数人丢掉了性命。与外人的争夺也就罢了,仿佛可以理解,可是一家人,尤其是父子兄弟之间,彼此残害的例子,历史上并不少见。正是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下,才让这本书中全部想象出来的情节,有了让读者“愿意相信”的思想基础。

    永乐干掉了侄子朱允炆,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上行下效的结果,就是朱高煦的造反。于是有了铁公祠的背景,有了对朱瞻基一路追杀的可能。

    借助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通过小说家言营造有趣的故事,其实也是历史传统,比如射雕三部曲,鹿鼎记等,这样的风格,显然在马伯庸身上得到了有效继承。

    要编好一个故事,离不开情节的合理性。合理性,不一定是符合我们常识的东西,比如郭靖的降龙十八掌,那个威力很明显属于超人范围,但是读者仍然认为在情节上是合理的。这个合理性,最重要的是自洽,也就是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我矛盾。

    打造情节的合理性,也离不开细节的描述。在这一点上,马伯庸做的极其到位。书中不论是具体建筑物,还是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等,更不用说人物的穿衣打扮,房间的陈设用具,还有人物的社会属性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精致的安排。正是有了诸多可信度极高的细节铺垫,才让情节的合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意外”的不断出现,是吸引读者一路跟着作者走下去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情节的曲折与复杂,包袱一个接一个,读者刚形成了一个具体认识,似乎已经找到了因果关系,结果马上当头一棒,360度大回旋,让读者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不到最后永远也想不到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在这样不断变幻的情节推进中,读者只会欲罢不能,被吸引着一直读完最后一页。

    读书的过程,仿佛自己已经身陷其中,化身为其中的某个人物,随着情节起伏跌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情节的紧凑与变幻,几乎成了衡量一本小说好坏的最重要尺度。

    得到上读书,有一个批注功能,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并且还可以看到别人针对某一段写下的想法。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有读者的批注,这也能看出读者对这本书的推崇。有些批注,专门指出了写作方面的优点,看来也是一个学习写作的读者。

    读书,一方面为了娱乐,更大的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既要学习里面的直接知识,也要学习作者的行文方法。这个间接知识,更有味道。

    不管怎样,马伯庸的作品,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抹艳红,妖娆,醒目,既是时代的点缀,也丰富了时代特色。感谢马伯庸,感谢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伯庸,你真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ee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