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

作者: 简糯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16:56 被阅读43次

    王阳明做学问,从小就与众不同。别人都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官(说的好听点叫报效祖国),他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圣贤。

    他的全部哲学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他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便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有言: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直译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为”智慧”。

    “良知”,直译过来就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在王阳明这里,他所谓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致”,动词,”达到”的意思。合到一起,所谓“致良知”,意思是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前面说了,王阳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

    现在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都能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做,那你就是圣贤了。

    举个例子。

    这个故事来自《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王阳明有一次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据说是道德高深的禅师。

    王阳明是慕名而来,想从禅师这里得到教诲。但谈了一段时间之后,王阳明觉得这位禅师谈的佛理也不过如此。

    双方渐渐无言以对。

    在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打破了沉寂,开口发问:

    “你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良久之后,禅师一声叹息:

    “怎能不想啊!”

    然后他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刚才讨论的佛理。

    王阳明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庄重地向王阳明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以上来自《明朝那些事儿》)

    禅师爱自己的母亲,想念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天然就具有的、不学而得的天性,也就是他的良知。

    他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而行,放弃了此地的一切,回家去孝敬母亲,达到了良知的要求,这就叫“致良知”。

    如果我们事事都能像这个禅师一样,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而行,我们就成为圣贤了。

    这便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含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h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