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住院期间,医生说所有的疾病从根本上说都源于生活方式。这句话简单至极,但健康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性忽略,只有躺在病床上才会想起!我亦不能免,但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让我渐渐清醒,于是再读《黄帝内经》,聆听远古的声音,又有所感,把以前的旧文略加整理增删,成为一章,放在这里,警诫自己,亦期对有兴趣阅读本文的同好略有助益!
(一)上古之人是如何生活的?
《黄帝内经》,在一般的读者看来,是一本艰深古奥的中医方面的古书。但如果细读进去,有些章节却也是兴趣盎然,颇有意趣的。
今天,首先来看看这书里提到的上古之人20字的养生方法,在我看来,这20个字字字珠玑,堪称养生真言。这20个字如下:
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20个字的具体内涵咱们先放放,等会再细讲。先来谈谈这20个字的由来。
这20个字出自《黄帝内经》的第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这篇名中的“天真”一词,今天还在活跃在我们的现实语言中,但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天真”主要是“单纯、朴实、幼稚”的意思。这个“天真”在我国的古代语言环境中,意思很复杂,概括地说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如杨万里的诗“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二是指人身得以维持生活的真气、元气,这个意项主要用在古代的医学领域和道家的典籍中。
人们细思一下“天真”二字,很是有趣,从中也破受启发。古人造此“天真”一词,“天”是指自然,“真”是指本真。合起来就是自然的本真状态,今天用“天真”来形容人的幼稚,说明人已在很大的程度上离开了本真的状态,或者说人类已经看不起这最早的本真状态了,觉得我们最早的状态是幼稚的、落后的。
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毕竟人类的发展总体上是上升的,从低级到高级的。但有些方面可能不完全是这样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关于黄帝和他的老师的对话。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问他老师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够活到一百岁,并且到了一百岁还是身强体壮,动作不衰;而现在的人呢,到了五十岁就变得老胳膊老腿的,行动不变了。这是为什么呢?是时代变了导致这样的,还是人本身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呢?
我们先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一段久远之前的对话,你不觉得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吗?首先,黄帝所说的“今时之人”,在我们看来就是“古时之人”;那么,黄帝所说的“上古之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上上古时之人”了。很多人读了这段话之后,可能会不以为然,说这简直是扯淡,因为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里,所谓的“上上古之人”大概只能活到三四十岁,哪有像黄帝所说的活到一百岁还身轻体健呢?
我不能说这样的看法没有道理,但相反的,我以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黄帝的这段话,因为我们现在对历史的了解,在整个的人类历史当中,还是一点点。在那些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又有谁能确切知道呢?
如果你先本着相信的念头去继续看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越往下读,你的相信就会越多,你就会觉得黄帝所说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于这个问题,岐伯的回答简短,其中的重点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说的“20字养生真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从岐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古之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一百岁还身强体壮。只有那“知道”的人,才可以。请注意,这里的“知道”和我们今天日常语言的中“知道”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知道”是“懂得‘道’”的意思。“知道”这个词从产生的那一天发展到今天,两个字的意思变成一个字的意思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知道”中的“道”已经虚化了,没有意义了,只剩下“知”有意义,整个词是“懂得、了解”的意思。而在岐伯的回答中,“知道”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知”是“了解、懂得”,至于“道”的含义,那可是大了去了。比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这个“道”字最真实的含义其实是不可说的,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岐伯所说的“其知道者”中的“道”,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养生的真谛”,“其知道者”,就是“那些懂得养生真谛的人”,只有这些人才可以“春秋皆度百岁”。那么,这些“知道”之人是如何养生的呢?这就说到我们的20字养生真言了。
这20个字中,“法于阴阳”,可以说是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偏向虚的一面,意为:从天地阴阳中取法。阴阳理论实为宇宙间的普遍真理,宇宙天地之间莫不是阴阳,可惜我们现在对阴阳的东西知道的太少了。“知于术数”,是指了解懂得一套具体的调精养气的方法,这方法的具体内涵具体操作我们一般人都所知甚少了,比如从古代留传到今天的“八段锦”等一些气功的导引方法,应该就属于“术数”一类。但今天能够一以贯之的坚持之人恐怕不是很多。
下面的三句话是这20个字中对我们今天的人启发最大的: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三句话意思非常明确,实行起来也是容易,但我们的很多人就是难以做到。第一个“食饮有节”,就是在日常饮食上要节制,即俗语所说的“饭吃七分饱”,这说起来容易,吃起来可就不容易了。现在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美酒佳肴是越来越多,放眼看去,今天多少的病患都是吃出来的。
第二个“起居有常”,说得简单点就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难于登天,其中的原因主观客观都有。古人限于条件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而有规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的发明让“夜”可以继“日”,晚上灯火通明,正是享乐的好时间,于是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都大大地增加了,再也不用遵循太阳的规律。人们抬头看太阳的次数明显少了很多,如果太阳有知,不知会不会感觉有点落寞。照耀了这个世界那么久,人类离太阳好像是越来越远了。
不知道上古之人有没有失眠的毛病,反正今天的我们受失眠困扰的人是太多了。多少人在黑夜中瞪大着双眼,无法入眠。“起居有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好像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了。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又有那么多的诱惑、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夜以继日的玩乐,早已忘了我们祖先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养生方法了。
第三个“不妄作劳”中的“妄”意思是“不合理的、超出常规的”,“不妄作劳”就是要求我们的劳作不要超出身体的正常限度,这“劳作”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两方面。 看看我们现代人,在精神上忧虑过度,在体力上不能简单说是透支了,而是过分透支。这样怎么能有一个好身体呢?
为什么我们现代人都要“妄作劳”,除了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盲目地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不明白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主观上的认识不清是主要的原因。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简简单单的两句话,看了都让我们觉得汗颜。“淡泊”、“宁静”二个词在现代社会的滚滚欲望之中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外。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一旦欲望的大门任意敞开,没有了约束,人终将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再找也不到归路。
如果我们能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那么我们就能达到“形与神俱”的美好境界,什么是“形与神俱”呢?就是精神和身体和谐统一,都达到最佳的状态。说得通俗点就是每天都精神抖擞,身体倍棒,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想,能够身心愉悦地活到“耄耋百岁”,然后在没病没灾中“无疾而终”,这应该就是我们人一生追求的最好的结果了。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认真地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简单而至深的20字的养生真言:
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二)现在的人是如何糟蹋自己的?
岐伯在简要地说明了上古之人是如何做到“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原因之后,又更加详细地说明了“今时之人”是为什么不到五十就衰弱不堪的(半百而动作皆衰)。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各位读者,当你认真地读这一段话的时候,你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这一段话说的就是我们现代人?请不要忘记,这一段话最晚也是产生在二千年前。如果以这一段话为标准,那么,时间经过了2000多年,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倒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现在的生活,2000多年前的人都已经在过着了。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岐伯是如何来描述“今时之人”的生活的:
“以酒为浆”是说把酒当作琼浆玉液,挥饮无度,不知节制;“以妄为常”中的“妄”和“常”是一对反义词,我们在上面20字养生真言里说过“妄”是“不合理的、超出常规的”,相对的,“常”就是“合理的、常规的”,“以妄为常”就是把把不合理的当作合理的,把超出常规的当作是正常的,即是黑白颠倒的意思。
如果我们偶尔一次喝多了酒,倒也没事,就怕是滥饮无度成了常事。你想,一个人在在日常饮食中都不能加以节制,那在别的事情就更是为所欲为了。所以下文说“醉以入房”,在醉酒状态下行事就会不知节制,直接的结果就是“竭其精、散其真”,人的真气精气一旦散尽,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了。
以下五句“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其中前两句“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是原因,后三句“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是结果。合起来是说因为人不懂得把身体状态保持在最佳,不懂得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控制调节自己的精神,所以在身体强壮时就一味地追求物欲的满足以获取感官的痛快,甚至违背了生命的规律,颠倒昼夜黑白的寻乐追欢,这样下去,再是怎样强壮的身体也是禁不住耗散的。
大家要知道,我们人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人秉大自然之灵气,生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这个身体各部分需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阴阳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生长发展。当我们为了感官的快乐(务快其心)一味地食色无度起居无节时,这个平衡状态就被破坏了。一旦身体的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各种疾病就会趁虚而入。
现代社会中的“猝死”“抑郁症”等都是因为这种平衡被破坏所导致的。“猝死”是因为身体长时间的处于透支状态,当达到一种极端的不平衡是,生命就会走向终结。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心中的忧虑悲伤等负面的东西得不到宣泄化解,一点一点的积聚在身体内思想中,当一个人的身体内思想中全是负面的情绪时,那些正面的东西,比如快乐、比如进取等等,就会无立足之地。人时时刻刻都处在“负压”之下,在某一时刻,这种“负压”达到了极限,人无法承受时,就只有选择各种极端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从某一方面说,死不是最可怕的。那些生命中的痛苦其实是最可怕的,这种痛苦包括身体和精神的两个方面。这也就可以理解我们每每会感叹“生不如死”“求死不得”了。由此也可见,我们身体和精神上的这种平衡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所有的修行、所有的养生,都是向着这一个目标去的,都是为了让身体和精神能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我们之所以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是为了让身体达到这种平衡。
大悲伤身,大喜同样伤身,我们追求的最佳状态是不悲不喜,无悲无喜。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如果人真的能做到不悲不喜,无悲无喜,那就不是活到一百岁了,传说中彭祖活了八百岁,人的寿命的上限是多少,现代科学也未能尽晓。我们生而为人,就避不开七情六欲,我们要努力把这七情六欲控制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中,去平安喜乐的度过我们的一生。
诸葛亮在《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其中的“静、俭、淡泊、宁静”,都是我们修行养生的好方法。必须在一种安静的状态下才可以修养身心,如果我们整天地蝇蝇苟苟利欲熏心,如何能静,如果能让我们的身心平衡?只有物质生活的平淡才可以增进我们的德行,如果我们整天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我们的“德”能在哪里身?所以诸葛亮才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这几句话学得人心,很多人肯定是深有体会,才会有人把这几句话写成条幅,悬挂在家中墙上,以示警戒。一个人对名利地位、酒色财气不淡泊,就没有办法明达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心态如果不安宁平静,就没有办法志行高远。诸葛亮这几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了我们如何去修行养生。
如果我们能够如岐伯所说的“食饮有节,起居在常,不妄作劳”,那么做到诸葛亮所说的“静、俭、淡泊、宁静”就容易多了。其实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岐伯在比较完上古之人和今时之人的不同生活方法之后,又说了一段文字,来更具体地阐述上古之人在“食饮有节,起居在常,不妄作劳”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身心平衡”的生活情态。这一段话比诸葛亮的这几句话表达地更加深刻透彻,只是这一段话没有诸葛亮说得那么有文采,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岐伯的这一段文字,读懂读透了这段文字,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了。
(三)我们该如何去做?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岐伯的这一段话可以分成二个层次,第一层是告诉我们上古圣人是如何教导人们养生的;第二层按圣人所教之法养生所参达到的高妙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层: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岐伯首先说:上古时代,圣人所传授的方法,普通人都会遵从去做。这句话有点言外之意,那就是“今时之人”都有太听从圣人的教诲了。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也是这样?那么,上古圣人教导我们怎样做呢?首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各位不要小看这句话,今天医学的发展,也超不出这句话的范围。上古之圣人就认识到,“风”为百病之源,而能致人生病的“风”统谓之“虚邪贼风”,对于这“虚邪贼风”,我们要按季节的更替,及时谨慎回避。
我想上古之时是没有什么显微镜之类的科学仪器的,上古之人也不知道什么病毒细菌之类,但凭借着慧目灵心,圣人知道在看不见“风”中,肯定包含着一些东西,正是这些东西的侵入身体,才导致的疾病的产生。看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上古圣人的智慧,也就能初步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了。
中医养生的一大关键就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节候的变化,调整饮食,增减衣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避让这些“虚邪贼风”,因为这些“虚邪贼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致病的根本,如果能不让这些“贼风”侵袭,人体就没有致病之由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让我们的身体免受疾病的侵扰,身体平安了,精神上如何做呢?岐伯告诉我们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十二个字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身体上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上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如此一来,我们就做到了“形与神俱”。话说到这,岐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有力地说明了这样做的效果:病安从来?这里的“安”解释为“哪里”,意思是“病从哪里来?”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做了强有力的防护,还怎么会生病呢?当岐伯反问“病安从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能从这句话中悟出“疾病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我们真的知道了疾病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其实就已经懂得了养生的真道理!
岐伯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们,只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我们就不会生病。这只是初步的效果,只要我们能坚持,还会有更加美好的境界出现,因为种下了好的“因”,就会不断地产生好的“果”。我们且来看那更好的境界: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
当我们的身体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康健有力,我们的精神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而矍铄高远,这种身心的平衡和谐让我们志闲而心安。各位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心安”二字,这是我们一切快乐的基础,当你的心安定下来,所有的悲伤苦恼都会烟消云散。岐伯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意思就是精神悠闲而欲望减少,内心安定而不再担惊受怕,这两句话说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岐伯的下一句更是神奇:形劳而不倦。身体虽然劳累但并不感觉疲倦,就是你工作了一天,但是你并不感觉疲倦。大家看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状态。现实世界中,有那么多的人在感叹自己的“心累”,这种精神的疲惫往往比身体的劳累更让人难以承受。当你一天工作结束时,你依然感觉身轻体健,心情愉快,这就是“形劳而不倦”的状态。
当我们的身心达到了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时,它会给我们以更好的回报。这样,你的身体和精神就进入到了一种良性循环之中,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气也顺了,工作啊生活啊都顺顺利利的,想啥得啥,心想事成。这就是岐伯说的“所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不要说每个人,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达到这种身心的良性循环状态时,整个社会也会进入到一个美好的境界。岐伯是如此描述的: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
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就是:认为自己吃得好,穿得好,每天快乐的生活在社会中,怡然自乐,无欲无求。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自然地回归一种纯朴天真的状态,每个人都悠然自得,对于自己及周围的一切都是满意的,没有仇视,没有嫉妒,你有钱你自有钱,你势大你自势大,没有人羡慕你。有钱有势的也不觉得高人一等,没钱没势的更不觉得矮人一头。
当整个社会进入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个社会就能自然地抵制不良风气的入侵,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也都能自觉地抵制不良嗜好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好像打了某种疫苗一样,对恶的不好的东西自然产生了免疫力,百毒难侵。用《黄帝内经》中岐伯的话就是这样的: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不良的嗜好,比如赌博、吸毒、声色犬马、异端邪说等都不能迷惑人心,人们对于这些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心都是充实的快乐的,根本没有空隙来容纳这些糟粕垃圾。只有那些心灵空虚的人才容易受这些“嗜欲、淫邪”的侵袭,才会沉湎其中,无法自拔,万劫不复。这就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当整个社会都对邪恶嗜欲产生了自然的免疫力,那么这个社会中不论哪一个,不论你是愚蠢还是聪明,不论你是贤能还是不肖,都会有一个充实的内心,有一个自我完备的精神世界,因此都不会惧怕外物的影响,你的所做所为,所言所思,都会自觉地符合自然之道,符合天地间的至道。
这样的社会,就是黄帝所说的“上古之时”,在那个时候,人能够活到一百岁还身康体健,精神矍铄,也就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了。行文到此,黄帝和岐伯的这一段关于“上古之人”和“今时之人”的对话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岐伯的那一段经典之言,记住其中的五句话,20个字,并在我们的生活据实奉行。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