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到《中国诗词大会》(以下简称《中国》)这个时评时,说实话,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很惭愧地说,这个节目我基本上没看,于是我到知乎上搜索了《中国》这个话题,从一篇文章下面的回复中,我看到了《中华好诗词》(以下简称《中华》)这个名字。这档节目甚至早于《中国》这档文化普及类节目,但由于这个节目比较小众,了解的人似乎不多。
网友对《中国》这个文化普及类节目褒贬不一,有的认为题目过于简单,连《静夜思》、《登鹳雀楼》之类的幼儿园学生都会的诗,节目都还出;有的认为评分规则不够规范、有缺公平,就像决赛中邓雅文的遗憾离场。真正的高手应该都在台上互相切磋,而不是以百人团答错的人数来计分;还有的认为题目类型不够多样化。而这一点是相对于《中华》说的,《中华》的题目类型包括接上下句、沙画题,还有守关对答、快问快答、抢答、五子棋连诗、诗句烧脑等,对诗词的深挖和比较、对诗词作者背景、生活、交际,对诗词背后的民俗和社会生活……涵盖了诗词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是一场文化盛宴。最后一点是我个人的看法,在统计击败百人团人数时的特效过于浪费时间,于我而言有时间弄特效不如多普及几个文化知识。
刘禹锡有诗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国诗词大会》正好扮演了这“晴空一鹤“的角色,让多年不读诗的人们,重新发现了诗歌。它是一档好节目,但主旨只是唤起热情、引发共鸣,而要让更多人拥有诗心、诗情、诗性,还得靠汉语教育者们去探索审美的诗歌教育。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在离开学校教育之后,还能去触发、进化诗歌的审美能力。平心而论,它没有超越既往的学校教育,更多是记忆力的比拼,是诗词版的《一站到底》……曲高必然和寡,对大众来说能领会脍炙人口的名篇即足矣,题目太难节目就失去了意义,大众也就没了兴趣,为了大众参与热度高自然诗词不会出得太有难度。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重视颜值人设的人多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就像我们高考,也不像从前的那样的纯粹了,出题方向分析,针对高考的补习班,刷题、答题套路成了“今年最佳”等这些现象也应运而生。幸运的是,国家也一直在强调“传统文化”,也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传统文化”成了今年热点,形成一股蓬勃的新兴文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文化自信”放在了中国的发展纲要之中,传统文化不会过时,他会像一颗幼苗一样越来越茂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会与日俱增。比如,我们学校的十大歌手比赛也增添了“国风赛区”,从行动上响应着国家的政策,把国风、传统正式推向全国。传统文化也因此会成为国家的新潮流。
所以说,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瑰宝,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再借用很火的段子:当我们看到晚霞的美丽时,不会只会说:“哇!好美!”而是可以随意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扬中华诗文志,恰同学少年时
180320陈恺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