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学而篇》前五章,其实很清楚地架构出论语以及儒家的思想纲领。第一章,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我们应该以学习作为人生的宗旨。第二章,有子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我们要实践仁德,成为一个仁者,孝弟是我们入手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实践的根本。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从反面来提醒我们,巧言令色是离仁德非常远的。第四章,传孔子心法的弟子曾子现身说法,他用三件事情来作为自己反省自己、心灵提升的很重要的面向,就是能不能做到忠以及信,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承传师长的教育。第五章,是讲治国的一些原则,包括敬、包括信、包括节用爱人、以及使民以时。整个前五章,其实很清楚地架构出儒家内圣外王、以及自利利人的实践的一个次第跟纲领。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下,我们来看看第六章,孔子又告诉我们怎么样学习心灵提升。首先,我们先把这一章整个恭诵一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整个,孔子其实要告诉我们一个学习的本末先后的次第。
这边的“弟子”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者,通常是后生晚辈。学习的内涵:第一件就是“入则孝”。这里的“入”跟“出”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语词。这个入,就是在家。就像第二章,有子所提到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是实践仁的根本,也是入手处。学习孝弟其实可以养成一种非常非常好的内涵或者习惯,就是对于父母亲要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这样的心意能够充分的领略,而且领纳到心里面,承传父母亲要给我们最好的内涵。承传这样内涵之后,心怀感恩,而且付出行动,终身报恩。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根本学习,所以是在学习的第一步。
离开家庭之后,就要学习对于长辈的恭敬。这个就是弟,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平辈的恭敬,这是弟道。
在入孝出弟的基础之上,孔子又总结出两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原则,第一个叫谨,朱熹的注解叫“行之有常”,也就是说行为有一个恒常的准则。平常我们做事常常三分钟热度,今天心血来潮了,立了一个大志,没有三分钟,或者没有几天,没有三五天,遇到挫折我们就气馁,就放弃了,所以行之有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的一个原则。这个信,就是人言为信,朱熹的注解叫“言之有实”,有实质的内涵,有丰厚的一个内涵。为什么能够言之有实、言之有信呢?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生有宗旨,当你人生有宗旨的时候,你所说的话,就有丰富的内涵,你所作所为就能够信誓,获得别人的信任。所以谨而信是在言跟行上面,标举出两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实践原则。
入孝出弟跟谨而信,是对自己生命的实践,关注的焦点是在自己身上。可是我们生命,不能只是关注自己,还要往外去拓展,所以孔子接下来说,我们要泛爱众,我们要去爱、关爱、去关顾,我们身边以及不是在我们身边所有的人。
这样的学习最重要是要根结到亲仁,就是亲近一个仁者。我们知道儒家的仁其实是最高的德行,所以这个仁者是有高远的生命境界,是有高尚的节操,是我们要效学的对象,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我们的师长。就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其实最后也要总结在“传不习乎”,对于师长的教诲是否能够真正的领纳,然后把它实践出来,这也是一样。所有心灵的提升最重要,其实要跟上一个我们值得崇敬的师长,跟他学,过上一个无悔的人生。
以上是心灵提升的学习,接下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就是所谓的文章,这个文章不是我们今天写作的文章,而是泛指所谓的诗书六艺的文章,也就是一般的知识学问。孔子在这边所提到的就是,心灵提升的学习是根本,知识学问的学习其实是枝节,所以有本跟末的不同,也就是学习的重点应该在心灵的提升。不过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一点,这个本跟末虽然有根本跟枝节的差别,可是不是只要本不要末。也就是心灵提升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可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来辅助心灵的提升。所以孔子才会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个是第六章,孔子其实是强调一个学习的本末次第,这个在学习的路上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