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禅沙龙讲座纪实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合乎于义,达乎于中】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
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用否定的方法更易避开,以肯定的方法表达事物的局限性,更具有法门接引之利,颇合禅宗机锋之意,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中国文化还有一大特点即是善用隐喻、暗示——冯友兰说:“富于暗示的隐喻,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诚如:郭象应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译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后来有一位禅宗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楞严经》“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佛经如此圆融、究竟,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唯有以经解经才堪殊胜,我们的道家、儒家可谓殊途同归。
【搬家的机锋】
老师在分享他近日搬家的感受:一、搬家琐碎之事太多,令人苦恼;二、藏书丰富,怕丢了自己珍爱之物,颇有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之意;三、新家,原来一切的生活习惯要在打破中重建,重新适应。自己也有非常丰富的搬家体验,确有同感,但智慧的老师将此事与自己学佛的体认相结合却给我带来全新的景象。
往生是摆脱过往的恶业业力束缚获得新生之不可思议过程。当下的业报身命终受生新的业报身,称之为往生新业报身所处世界。
细思极妙——原来往生亦是从一个旧的世界,打破而又重建的过程;也是放下持有之物去拥抱新的收获;也是化烦为喜的一种胜境!是生非生,是死非死,为求方便,名生死尔!
【敬畏天地、日月、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有句话:“阳之精气曰神。
孔子在《系辞上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可见鬼神的确存在。神仙也好,鬼神也罢,莫非两点:
这怪,那怪,这精,那精。敬畏天地、日月、鬼神、自然界的神奇,就是尊重自己;
你看鬼像鬼,鬼看你像鬼;你看猩猩像猩猩,猩猩看你像猩猩。这话怎么说?所以我们的世界观要可对调,这才符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真意。
怀有敬畏之心,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大仲马的念珠】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由一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其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就颇有宗教意味。
现在想来,常怀乐观、感恩之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同出一理,实在美妙!
【习气、本能、意根】
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修什么,修其:习气正向、塑正意根、本能反应、往生极乐!
往生之即,无限福报!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想这是《中庸》给我们分享的最好法门:
一、自诚明——天才;
二、自明诚——善于学习的人;
三、曲能有诚——笨鸟先飞的专注之人。
老师一讲到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让我联想到“自诚明”。人生中的种种学习,抄经亦罢,据典也好。无非是想找到那么一句话:一听到,一体验、一看到——你就不能自已、紧紧怀抱、一生不弃的信念。我想没有比“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更为贴切的表达这种感受。
所以,老板还要靠别人给信心,这种人是不适合做老板的。老板终其一生摆弄的这些商业模式、大数据、管理之道——无非是令他的客户、投资者、员工有信心而已。我们凡夫俗子何尝不是在其中打转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