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组长梁树丽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听闫付庆老师的为我们为我们解读《西游记》。
我一直都关注闫付庆老师的GZH,教育即陪伴。这个GZH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闫老师所理解的教育的内涵。发的文章都是从读《西游记》中所领悟到的教学尤其是师生关系方面的一些内容。
闫老师说,所谓的经典,就是适合不同的人阅读,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经典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散发出历久弥新影响力。
闫老师说,作为一名教育者,可以从读西游记学到什么呢?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听完分享内容,真是觉得醍醐灌顶。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闫付庆老师从师生关系这一块来解读西游记,这个视角很新,用梁树丽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完成了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
闫老师说师生和唐僧师徒有很大的相同点,都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取得是大乘佛经,我们取的是教育真经。
闫老师从唐僧对待三位徒弟的做法,提炼出四点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契合了闫老师教育即陪伴的教育观点。
一、无条件接纳
闫老师对唐僧身边的三个徒弟进行了深度剖析。孙悟空神通广大,但桀骜不驯,不服管教;猪八戒听话,但贪婪慵懒,顽性未泯;沙和尚安守本分,但百无一用,只会挑挑担子陪师父解解闷。
三个徒弟分别代表一类学生。
无条件接纳,我觉得真的很不容易做到。就像现在农村公立学校,很多学生都去市区学校,剩余的学生,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要照单全收。学习习惯不好的,家庭情况特殊的,还有一些特殊孩子。其实,学校是没有选择权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都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遇见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接纳。接纳不容易,尤其是接纳许多身上有很多不良习性的孩子。
二、有限度干预
我觉得闫老师提炼的这个观点真的是非常的务实。孙悟空头上有紧箍咒,可是唐僧并没有频繁使用。紧箍咒就像是一些惩罚或是批评手段,如果频繁使用,是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的。
从唐僧对三个徒弟的干预上,闫老师提出的有限度干预非常符合师生相处的实际。老师对学生行为的干预,必须有一个限度。越过了这个限度即使出发点是好的,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有规则有惩戒措施,但并是万不得已才谨慎使用。
三、无声息影响
西游记中,我对唐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所坚持的本心。不管徒弟是什么态度,什么行为,他总是没有忘记自己的目的,总是固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界所惑。坚持初心,淡定从容,想做的只是这一件事,不管别人如何,我自岿然不动。
老师对学生的其实也非常需要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老师坚持做该做的正确的事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已然形成。教师在此基础上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有限。不过,在教师陪伴孩子的这段时间,不让他走弯路,努力让他向阳生长,向善向美,教师从某种意义上也参与了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四、不预设期待
去取经的师徒四人的结果,是不同的。不要奢求每个学生都一样优秀。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家长对于每个孩子的期待,还有每个孩子对自己的展望都是不同的。
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在我们陪伴他的特定时段内,期待他们不要偏航。
不预设期待就容易和谐共处。期待越高,如果孩子们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必定做不到赏识相信,只会批评不满叹息,孩子们也会丧失信心。
我们对每一个孩子都报有合理期待,不强求他必须如何,在我们的引导下,如果孩子足够优秀,那我们会很欣喜,如果孩子不够优秀,我们会更加注重他的特长的挖掘,他的主见有信心。当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可以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