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的课程讲到了成长。
很多人认为成长就是去接受更多的挑战,去获得他人的认可等等。到底什么是成长?其实成长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叫做消费型成长/学习,另外一种叫做生产型成长/学习。
消费性成长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生产型成长则解决他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消费型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举例,现代人消费型成长的四大迷思:背单词,办健身卡,买书,报课。这都是我们陷在周围环境中焦虑成长所做的一些举动。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满足自身喜好而去进行学习、老年人退休以后满足自己丰富的文化生活的需求的学习,比如琴棋书画摄影舞蹈等等,这些都属于消费型成长。
作为还在提供价值的社会人,我们解决他人的问题的成长,就属于生产型成长了。在一个企业里,员工总是希望能获得一种“成长感”,这种成长感一般属于消费型成长,而非真正的成长,而企业需要的是员工能够带来生产型成长,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认知偏差。企业就要去给员工多多的引导,消除不合理信念,将员工的成长往为企业创造价值,解决他人问题的生产型成长引导。
消费型成长如果占比太多,会让人产生一种“懂得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迷思;生产型成长的占比多则会让人感觉到焦虑和疲惫,无法放松。
反思之前,老公质疑我的那些兴趣爱好有什么用,就是因为他所有的成长都是要求能够去为别人创造价值的,而我则更多处于满足自己“成长感”的需求,这其实属于消费型的成长。
反思最近,我在做的事情比如说普通话培训班的助教、考霸训练营带班,我在做的这些事其实都是生产型成长了。这与我之前一直只满足于自己投入消费型成长不同:我现在开始利用业余爱好,甚至也不算什么爱好,而是利用一点特长在创造价值了,但是我的价值是否与我付出的精力是相匹配的,我还不知清楚。我总希望能够少付出一点精力,多收获一点。我想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但是怎样让自己的付出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这是我接下来思考的事情。毕竟我已经在不是一个能够去拼靠年轻和体力来做事的年纪了。
同时满足生产型成长和消费型成长,是不是就属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甜蜜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