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好个主题,但当把手放在键盘上时突然忘了要写什么了。不是脑子不好用了,是事情太多了。在忙碌中又读了几页毕飞宇的《青衣》,其中既包含了这个艺术形式的没落也有师父在面对崛起且天赋异禀的徒弟而相较之下自己的相形见绌的失落,或许唏嘘是自然的,只是时间的早晚不同。上年纪人的倚老卖老或不可理喻是某种挣扎,挣扎的内里富含着各种复杂情绪,如害怕、不甘、寂寞等等,反观年轻人是此刻便于害怕、不甘和寂寞为伍。多理解他人,对他人好一些、起码态度好一些,也是对自己好。
周围不少很有“心气”的人,我更多是以同情的眼光和心态看待他们。大概率他们的言行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即便如此,我对争强好胜的人总是带有几分保留。本质上我也许是怕麻烦,正如徐志摩所说,我更愿意轻轻地来和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的底气,也是我赞同的气魄。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争,有争的道理和生存必要,但一味地争强好胜未免显得过于可怜了。毕竟,争来的任何事和人也都不真的属于自己,不过是暂时收藏。
还是谈书。今年到目前已读了51本,看了下今年的列表,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桑德尔的《公正》,也有点乌托邦。人若真能那么讲道理......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总之是很难想象。比如拿《公正》和《推拿》比较,一本偏学术理论著作vs一本现实主义小说,或者前者与杰克·伦敦的小说相比,会看到在这个世界上的极大反差。好像桑德尔和杰克·伦敦、毕飞宇不是同一个宇宙的人。当一个人接受了多个幅面的感受影响时,便会引起极大的思考,慢慢也会输出新东西,尽管这种新东西带着稚嫩和初生味。
书读的少了,脑子里就缺乏那种充实感,好在以往的积累还算有量,只是得需要回忆。但如果精神不够充实,慢慢被现实冲击太多,精神的存货也会显得苍白。尽量不要荒废,算是给自己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