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雪师在品读《白虎关》中,我又一次被雪师笔下细腻的文字和其背后展露的深刻人性所打动。雪师的文字,一句不多,一句不少,处处透出艺术之美,再经雪师一解读,真的有撼人心魄之感。尤其是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却隐藏了巨大的人性秘密。
当我突发奇想到一个点子,想以此为线索写一个故事,以为很顺利就可以写完的时候,没想到才一动笔就被卡住了。就《日落之后》这一主题,五月初去西部还亲眼见到日落的情景,但如何用文字形容那种大美?搜肠刮肚,我才写了一小段,总感觉文字难以印心。好不容易进入故事情节,我不知不觉又犯了老毛病,赤裸裸地把一些浅显的道理夹杂到故事中去,完全没有故事应有的含蓄和隐约之美,更没有引人入胜的伏笔。直白的对话和情节,暴露出我的“小说”就像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于是我只好搁笔兴叹,不再继续。
有朋友说,很多散文是“无病呻吟”,因此她对散文不感兴趣。我则与她刚刚相反,我认为小说大多是作者的奇思妙想,既然是想出来的虚妄故事,我干嘛要把时间缠绕在别人的想法中呢?与其读故事,倒不如散文来得直白,撞击心灵。因此,我面对小说时的无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其实我没发现,这一切皆因我的偏见所致。人类的思想因为艺术而隽永,艺术与文字一旦结合,就有可能改变世界。好的艺术人物,往往历经千年而不衰。自从雪师品读《猎原》和《白虎关》后,我才真正发现了文字的艺术魅力。这一点的的确确打动了我,令我膜拜有加。但对我来说,要从头开始,这一生似乎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需要大量的训练。那怎么办,我只好隔岸观景了。其实,从不看小说,到开始欣赏小说,从粗糙的看故事情节,到被细腻的文字所感动,我幸好还是有了一点变化和进步,这完全得益于雪师每天的直播。
因此,我也越来越发现了自己的“无病呻吟”和一成不变。在日更群里,我逐渐发现了一些朋友的深刻和细致。比如木兰,每天的日更基本都在1500字以上,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细细密密的感情,你甚至会从中看到一粒细沙而激起的波纹。
而我,为啥一直活在粗糙的生活里呢?粗糙的人是感受不到一份灵动的,也是很难走进他人的心灵的。粗糙的人也许会抡着大刀一顿乱砍,却不会去理会一个小女孩在角落里默默的哭泣。那么我要做的,或者说我正在寻找的,不正是这样一份深入的洞察和体悟吗?不正是这样一份细腻的感知吗?细腻的文字不仅极大地揭露出人性,也深含艺术审美。越是高情商的人,越是能深入细致地理解他人。文字,正是这样一座爱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