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刚刚怀孕的妻子,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了飞机驾照,80岁时,他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经历过炼狱般的痛苦,却依然保有对人生的热忱和对生命的敬畏,更将自己的经验和学术结合,开创了新的心理学疗法—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苦难,可以选择;忍受苦难,可以超越自我。
人生必然会经历各种苦难和挫折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沿途有各种各样的风景,一路走来,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就说,人生苦难重重,是一个需要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可见,酸甜苦辣才是生活,各种苦难和挫折也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面对苦难和挫折,如何选择
既然苦难和挫折无法避免,那么,面对他们,该如何选择了?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是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态度和行动。
也就是说,无论外部环境怎么样,人都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面对苦难和挫折,当然可以选择逃避和忽视,只不过这是懦夫的表现。逃避不能解决问题,苦难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愈发地打击你的身心,让你陷入无所作为甚至自暴自弃的深渊。
鲁迅先生曾经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那些厉害的人,在面对苦难和挫折的时候,无一例外的不是选择直面和接受,并想尽办法去挑战和击败它。
忍受和直面苦难,能带给我们什么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它意义。
经历苦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因为一篇感动千万网友的博士论文致谢词而为大家所熟知的黄国平博士,少年时母亲离家,父亲车祸去世,无依无靠的他生病了也没钱去看医生,靠自己抓黄鳝、钓小鱼、养猪仔换取微薄的生活费和学费,在煤油灯下写作业都是每天最开心的事情。
面对如此苦难的境遇,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靠着把书念下去的坚定信念,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吃了很多很多的苦,终于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
在致谢信的最后,博士写到: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曾经吃过的那些苦,经历过的那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任何苦难和挑战。
由此可见,面对人生中那些无法避免的苦难和挫折,勇敢地面对和接受,苦中作乐,笃定前行,那些吃过的苦,趟过的坎,流过的泪,终有一天会变成一束光照亮你通往世界的路。
忍受苦难能帮我们超越自我
尼采说:那些没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在忍受和走出困难的过程中,势必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很多时候,不逼自己一下,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潜力能有多大,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个人太过顺利,一帆风顺,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事。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指出,正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才有实现精神升华、自我超越的机会。
忍受苦难能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古往今来,对“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的追问从未停止。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意味着热爱、责任和信仰,而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努力地实现之后所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甚至快乐感,只不过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附加品。
电视剧《悬崖》中的地下党潜伏特工周乙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搭档和“女儿”,不惜暴露自己,昔日“情同手足”的高科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道:“为了信仰”。
为了即使一年两年不能实现,但一百年一万年总可以实现的信仰,他宁愿忍受折磨、痛苦甚至死亡。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周乙等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的行为,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难,他们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
结语
如果痛苦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忍受痛苦也就有了其更伟大的意义。
就像前面提到的无数革命先烈们,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是用他们的苦难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们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英雄。
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终将活成一道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