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01338/27751160d16ffd07.png)
有一个问题,在男性尊严至上的封建社会,为何男性想娶了媳妇那么多程序?
男子一身红色礼服,女子一身青绿色,一红一绿承载了人们对婚姻美好的祝福。
绿肥红瘦的说法不知道是否能映衬唐人们对的喜好,只是结婚穿绿色的,在现代人看来确实有点不太讲究。
结婚中最为痛苦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新郎,一个是伴郎,也叫做傧客,折腾完新郎,继续折腾伴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是,如果说唐朝风俗猛如虎,不由得不信,有点让人望而却步。
比如。下婿风俗。
下婿,更是吓婿,使用大棒恐吓女婿的说法。
主要原因是两个:
一是出于恶趣。
一是出于要娶媳妇得付出点,难以得到的才是最好的。
有时考虑把新郎打坏了,新郎与新娘也没有办法入洞房了,伴郎就容易被首当其冲捉弄和揍一顿。
不过也有二杆子的,把新郎给打昏了,甚至历史记载还有打残废和死掉的。
所以,那时伴郎这个工作岗位的危险系数太好,除是非常过得硬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折腾这件事。
当然,作为女婿新郎要享受这一顿棍棒教育这件事,一般情况下不会特别生猛,傧相就没有这个限制,一般这些号称傧相的伴郎就得替新郎承受这样的杀威棒的福利待遇。
还有,障车风俗。这是唐朝比较流行的结婚风俗,说明白一点,就是在回程路上拦车,索取东西、酒水等行为。
针对这样的风俗,皇帝也表示非常无奈,物极必反,这事发生到最后,就变成一种较为严重的勒索行为,结婚的人家非常恼火,也没有办法,这婚总不能不结吧。
花钱消灾是一主要选择。也有个别看不惯这情况的,发生了冲突。
当然,来一场婚礼上的赛诗会的必须的,那时的男人要是不懂诗歌男子可能要打光棍。催妆诗是娶媳妇必备文化用品,简而言之,就是催化妆,等新娘从闺阁中出来。
《太平广记》记载:
李翱任江淮地方官期间,一名学子卢储送卷子给他,李翱待之以礼,他把文卷放在桌子上,出去办事。他的长女已经成年,闲着没事走进他的屋子。
看到桌上的文卷,对婢女说:”这个人准中状元。“李翱回来,听到女儿的话,很惊讶,便选卢储作女婿。卢储再三谦辞,终于难却好意,月余才答应。来年京试,卢储果然考中状元。过关之后,马上赴婚,并作一首《催妆诗》: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催妆诗还有一些:比如:
“玉为质兮花为颜,蝉为鬓兮云为鬟。何劳傅粉兮施渥丹,早出娉婷兮缥渺间。”
催妆后,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这时还不能看到新娘,走出来的是一个以扇遮面的女子,全程高能,均是圆形扇子。
唐朝的女子能留下记载的圆脸居多(看陶俑),再圆扇子遮挡,完全一个团团的世界。
想要看新娘的脸。可以!但是,新郎得继续诗歌朗诵。名目“却扇诗”。有名的“却扇诗”来一首:唐杨师道《初霄看婚诗》:“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娥。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却扇结束后,文化功底弱一点的,估计已到无力状态。
别急。继续!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夫妻结婚要在一个用青布搭建的临时搭帐篷中进行,结婚当天不能住进新房,据说,“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这属于封建迷信。
接下来结发环节。
简单就是把新郎和新娘的头发剪下一缕,用线把头发绑在一起,放在锦囊中,全程高能严肃。
有人要问了,我是二婚,还能有这个仪式吗?
想都别想,这只有一婚专用仪式,你当古人结发夫妻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
婚礼结束后。还有一系列规矩,总体来说,结婚一次,掉魂一次,唐朝男子就如同木偶一样,被牵着走。
虽然觉得现代结婚流程有点复杂,相比唐朝,男子的自由度可选择性,应该不是一星半点,从这个角度看,幸福度杠杠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101338/939d2e36830f1615.png)
-END-
摘自《唐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