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李商隐十岁时父亲早逝,年幼的他随母亲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可是他从小勤奋好学,十六岁是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几年后,得幸运之神的眷顾,拜大文豪令狐楚为师,学习写作,文宗开成二年终于考取进士,如愿走上仕途,可是李商隐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一年,诗人在四川漂泊时,因想念家乡的妻子,便写下了这首《夜雨寄北》。
诗人归期无准,心中苦闷我们不难体会,可是他却跨越这一切,想象回家与妻子团聚后一起坐在西窗下,共剪烛花,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诗人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在未来的欢乐中又注入了被时间过滤的“昔日”之苦,是何等的曲折婉转,含蓄隽永。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巴山羁旅,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相互交织的实景,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想象,想象着与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是虚写。实写突出了诗人孤身在外不得归的孤寂凄凉之感,虚写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子团聚互相倾诉的思念之情。
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一实一虚回环往复,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