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牺牲,没有痛苦,我们将一无所获——《搏击俱乐部》
如果总结2017年年度热词的话,2017年底出现的“佛系”一词必定能上榜。“佛系人生”、“佛系男女”一时间成了很多青年不避讳对自己的承认。就连最近火爆的《旅行青蛙》掀起的养娃热也印证了当下中国80后90后无寄托的虚无主义生活状态。我自己一开始觉得甚是贴切,自己也加入了这个团体,甚至去豆瓣建了“佛系男女”的小组,但我后来发现自己其实是温和的渐进主义者(也算是半个佛系青年),于是及时跳出来,让我好好思考这个团体。
我们这一代
我们这一代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全面的经济发展是国家主流,全民娱乐也逐渐深入到每个人的细胞之中。战争只存在祖父辈的记忆,“五四”式青年运动在大学早已不见踪影,知识精英、青年领袖不再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一进入大学,我们被培训教导“好好学习毕业找一个好工作”。于是进入社会,财富成了我们唯一可以比拼的地方。清华北大知识精英的不再是为国家科技兴盛而奋斗,而是为在北京买一套房子而沾沾自喜。缺乏精神领袖而丧失灵魂皈依的源动力,我们都在麻木地饰演自己的社会角色,选择工作,选择对象,选择结婚生子,为结婚买房透支所有精力,忠诚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看电视、新闻APP,被马云爸爸灌输“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鸡汤,希望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歌星,影星,但是,我们不会,我们在起跑线上就输了。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所为之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于是这种无寄托的虚无感侵占了全身,觉得什么都没劲,这也行,那也行,但又不完全放弃,还是要扭捏一下,毕竟拖家带口的,要讨生活。所以当这个词引爆后,网络裙带效应下,很多青年直言不讳自己就是佛系青年,甚至还有一些自豪,觉得自己并不是完全堕落,曾经梦想过改变世界,现在只不过打了一些折而已,仍然在路上,并没有完全丢失目标,与彻底放弃的丧有本质之差。所以完全有理由值得为之自诩。
时代从未改变?
也许有人说追逐财富并不导致年轻一代的虚无主义,在一个法制与自由的社会,追求财富是整体上促进社会发展的,近代西方的发展也是起源于这种追逐财富理论基础,一些青年的“佛系”仅仅是活在当下的迷茫而已。
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总结近代西方在科技与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的重要原因便是近代西方的宗教改革,尤其是以加尔文主义为代表的教义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加尔文主义认为:一个人是否得救早已在上帝创世之初就已经决定,唯一可以印证是否得救的地方便于在他创造的财富与价值,它将基督教教徒从中世纪的出世禁欲主义解脱出来,转化为入世的禁欲主义,新教徒以此为准则多创造、少享乐,近代西方由此进入3个世纪的科学与理性时期,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到了近代,科学与理性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由此,信仰崩塌,西方进入非宗教影响时代,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开始盛行,存在主义本质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虚无的,荒诞的。正如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加缪代表作《局外人》所描述的主人公默尔索一样:听闻亲人的死讯,难过的感觉对他来说微不足道,甚至比不上对旅途劳顿所感到的困顿。对待友情,他表面随和,却和几乎所有人都保持着距离。然而,陌生人向他求助,他却也能答应。对待爱情,面对女友“你爱不爱我”的问题,他会直言不讳“我不爱你,但如果你想结婚的话,我也不会反对”这样的话。对待工作,总是以应付的态度面对,仅仅作为维持基本生活的手段。对待生活,面包早就吃完了,却一直不愿意下楼去买。明明觉得邻近的餐馆不好吃,却仍然常去。周末可以在阳台上看着马路,从正午到深夜。
同样的,我们父辈曾经经历过一个有信仰的年代,也曾经“贫穷禁欲”,之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十年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本质的提升,而他们的子女80后90后一代的青年则得益于经济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信仰已经远去,但是高企的房价与让人喘不过气的工作节奏,部分青年不再相信个人奋斗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只能苟延残喘的活着,让他们的心理陷入到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状态。佛系青年应运而生,其行为心理何其像加缪《局外人》的默索尔。
我们何处去
后现代主义曾经在西方盛行过半个世纪,之后,西方进入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世俗化信仰时代,美国80后代表马克扎克伯格与90后代表埃文·斯皮格尔,以及欧美涌现的越来越多90后创业代表可以论证这种新信仰:世界公民与普世价值。
然而正处于其中的中国青年该如何自处,也许只有时代过后才有更加清晰的论断。但是身处局外的一些思考者可以给当下的佛系青年一些建议。
其实说来促使我一直想一篇文章的动力是看了许知远《十三邀》对话李诞(甚至看了两遍),李诞是腾讯视频网络综艺《吐槽大会》的策划人,要说现在唯一追的电视节目便是《吐槽大会》,每次看得都笑得没心没肺,甚至想要学习他们这种不得罪人又把实话说出来了的说话方式,来应用于现实工作中,提升工作沟通的有效性。但看到其实中间有一段许知远说的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不得一点批评。敢怒敢言,受一点批评又如何。佛系青年接受不了批评,把自己裹得很深,也担心他人接受不了批评。于是整天呵呵无所谓,这也行,那也行。最让人惊奇的是许知远整天愁眉苦脸,却是个乐天派,李诞成天笑嘻嘻却是虚无主义。
当代中国的青年人压力大,为生活奔波,不得不做一个“圆滑”的老好人,其实内心也有追求,不愿意妥协,这一点无可辩驳。但是真的在外在的处事待人圆滑与内在的格物致知方框中间,没有一点可以缓冲空间吗?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有一次在电台节目回答几位生活迷茫、处于痛苦、甚至想放弃生命的青年的提问时,他说:那些处于痛苦、悬崖边缘的人们,不应该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生命不止,希望不灭。
是啊,生命不止,希望不灭,在在乎与不在乎之间,就在于那一点点坚持与信念、积极与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