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获感读书想法
一叠稿纸一杯牛奶,一位大师的乞求(读《荒野上的大师》感一)

一叠稿纸一杯牛奶,一位大师的乞求(读《荒野上的大师》感一)

作者: 后来的六六 | 来源:发表于2024-09-03 17:00 被阅读0次

《荒野上的大师》这本书,是读起来会让人起鸡皮疙瘩的那种,是读起来让人心有戚戚的那种。

书中讲了一系列在荒野中寻求中华文明信使的考古、金石、语言等方面的人和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背景下,一张书桌都容不下,其艰难险阻难以想象。

那些让人动容的,为学术做出种种牺牲的个人,其一生的跌宕起伏,疾风骤雨中的故事,让人泪目。

(一)陈寅恪

陈寅恪,出身名门,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为“戊戌变法”时的新政重臣,父亲陈三立与谭嗣同等人并称“维新四公子”。

他自幼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经史,早年留学,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长达十八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精通中西文化,在哈佛读书时,为“哈佛三杰”之一。

回国后,三十五岁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可谓学术界明星。被称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很是贴切。

然而就是这位“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到后来在凄风苦雨中不得不为为几叠稿纸求救。

在清华每次上课,陈寅恪都会黄布用来包抱黄黑两种颜色的包裹进教室,黄布包佛学经书,黑布包其他参考书。他讲课所用的文字除了英、法、德、俄、日、希腊、拉丁文之外,还有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波斯文等等,台下坐的除了学生,还有成名教授,比如朱自清、冯友兰等。

强闻博记,学贯中西的陈寅恪与那个时代的大师们成为中国第一代世界主义者,他们试图将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加以审察,以科学的眼光透视传统的真相。

然而“乱世求研究,实为逆流妄举”。理想如海市蜃楼,命运旋涡的裹挟,磕碰摔打到体无完肤。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其父悲愤交集黯然离世。原本高度近视的陈寅恪,国恨家殇,身心俱疲,视网膜脱落,右眼失明。但他不愿做手术,担心留在北京被日伪胁迫。于是举家南下。

临行前,他把八岁的大女儿拉到面前,要求反复背诵亲友地址,以防失散。而他自己也没有随身携带地址嘛本,担心一旦被日本人搜查会牵连亲友。

一路颠簸,在战火中走走停停,陈寅恪独自从香港取道越南辗转来到云南,妻女因病留在香港。

在云南他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上课,依旧保持旧日习惯,在黑板上抄各种资料,一只左眼完成的甚是疲惫。

香港沦陷后,陈寅恪全家的生活陷入更深的困境,病了没有诊费,和妻子轮换诊治。偶尔得到一个鸡蛋,五口人分着吃,“视为奇珍”。

纵然如此,他坚决拒绝了日本人。又带着家人从从香港经广州港辗转到成都。呼唤他的是学术研究,不是为稻粱谋。

船一家人的票是用衣服和鞋子换来的。

这位游学数国,精通多种语言的大师,熟知文明转捩的前因后果,却无从破解现实中的苦难离合。

途中,他把最看重的书装在最好的箱子里,为了防水防蛀,以为万无一失,却被盗贼盯上,几经转运交到他手上,打开一看,书竟变成了砖块!

那里面有中文及古代东方文书籍、拓本、照片!

那是一种怎样的悲愤和无奈呀!

然而,现实中的苦厄,没有打垮这位“公子之公子”,他还是“教授之教授”,在战火中他依旧探索古老文明,只是,稿纸都是奢侈。

于是他写信求助“拙稿不过七万字,当费纸不多,如何之处,乞作覆。近日纸贵,如太费钱,可作罢论。不该多费公帑,于心不安也。”

日子的凄慌,生命之凄凉!然而命运的彻骨寒意还在后面。

一只眼的疲劳,生活的困顿,陈寅恪的另一只眼,终于不堪重负结束使命。1944年56岁的陈寅恪双目失明!

颠簸中还有何去何从的抉择!

1948年10月,北平即将解放,陈寅恪携家避入城内,后往南京上海。在上海,接受广州岭南大学校聘约,年末到广州后,傅斯年屡次电催陈寅恪赴台,陈寅恪不往。在岭南大学,他兼任历史、中文两系教授。

1952年中山大学迁入岭南大学,陈寅恪继续任教。

但岁月没那么静好!

1958年,批判“厚古薄今”运动开始,陈寅恪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69年心力衰竭在广州告别了颠沛流离的人生。

后期的生命,更是卑微,因为心脏病严重,需要吃流质食物,他不得不乞求革委会允许他每天喝一点牛奶来维持生命。

一叠稿纸一点牛奶,一位大师的乞求!

读来岂能不痛!

相关文章

  • 大师们的努力

    今天听了《荒野上的大师》的演讲实录,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因为大师们没有一个不努力的。下面一起重温一下大师们的努力。 ...

  • 容量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

  • 用你的态度改变世界——《不抱怨的世界》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

  • 听《荒野上的大师》有感

    上周听樊登讲了一本比较奇特的书《荒野上的大师》,讲的是上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些些大师的事情。感受最深的是当时在那...

  • 坚持与沉淀

    最近看了高晓松的“匠人之心”。里面一位日本米其林星级寿司大师(大师没有公开姓名)说他才做了25年料理,感...

  •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讲我所做,做我所讲 夏晋宇 写在前面 《大师师怎样炼成的》是我读的...

  • 林清玄与丰子恺

    最近读完了林清玄大师的一本散文集,感觉和过去读的丰子恺大师的散文还是有很明显区别的。林清玄的散文给人的感...

  • 读大师,学大师,当大师

    大师读后感(一)大师背后。行动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就是行动成功的研发。产品为王。培训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成立研发中心。...

  • 读大师,学大师,成大师

    大师演出读后感。大师真正的演出就是要给学员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要把大师论值入到学员的骨髓,让他们行动,让他们改变,...

  • 2019-05-25

    读《这一生为何而来》后感 这本书是在我的一位做心理疗愈的朋友那里借的。是海灵格大师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叠稿纸一杯牛奶,一位大师的乞求(读《荒野上的大师》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ok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