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小道上,一个身着蓝色裙子的小女孩此刻正欢快地玩着滑板。后面跟上一位穿着白色体恤的小女孩追了上来。只见她一只手抓着滑板,另一只手拉着女孩的手。小女孩不乐意了,猛地停了下来,向前大声叫嚷:“奶奶,妹妹抢我滑板。”奶奶头也不回地说:“你是姐姐,就不能让着点妹妹吗?”她满心委屈:“前几天让妹妹玩,今天还让妹妹玩,到底哪一天才能轮到我。”奶奶大声说道:“别争了!”大的就得让着小的。
小女孩不情愿地放下了滑板。妹妹对着姐姐露出得意的笑容,骑上滑板扬长而去。姐姐忍不住在她屁股上拍了一下,以此宣泄心中的委屈。然而,妹妹却不以为意,反正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里。
姐姐必须让着妹妹,大的必须让着小的,这是深深印刻在我们脑海中的一种传统教育理念。有时我们会受其影响,做出错误的事,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然而,仔细思考,这种“必须让”的模式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首先,它可能忽视了大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权利和欲望。如果一味要求大的让小的,大孩子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公平,长期积累甚至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其次,这可能导致小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的习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总是能够被无条件满足。
再者,这种模式在社会交往中并非总是适用。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应该以能力和规则为依据,而不是单纯以年龄大小来决定谁让步。如果大孩子总是被迫让步,他们可能在面对外部竞争时缺乏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的必须让小的”并非绝对的真理,而更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引导。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关爱他人的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遵循这一僵化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教育孩子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不能偏袒,讲求公平平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