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若儿织梦
读《草房子》有感《草房子》其实已经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可是一直没看,一半是忙,一半是因为听说曹文轩的作品多是以“苦难”为主题的写实类故事,而我一向偏爱唯美的幻想类故事,所以对于《草房子》便没有那种强烈要读的欲望。
倒是十岁的大宝先看完了它,而且是反反复复地看,把它带到床上,要一直看到我灭灯了才恋恋不舍地把它放在枕边。
我有些意外,也有些好奇,刚巧前两天又看了一篇批判曹文轩作品的公众号文章,那篇文特别提到了《草房子》说它有性别歧视,不适合孩子看,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赶紧把书拿来,打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
我用了两天读完它,心里感慨万千,怎么说呢,曹文轩的文字不知为何会让我想起锋利的刀刃,带着寒冷的光,看的时候心里总怕被伤着,可看着看着,会无端地觉得,是在看刻刀细细雕琢着古木,既厚重又精致。
《草房子》全书共九章,第一章秃鹤、第二章纸月、第三章白雀(一)、第四章艾地、第五章红门(一)、第六章细马、第七章白雀(二)、第八章红门(二)、第九章药寮。
在目录之前的那一页,才是全书真正的开篇,“一九六二年八月,男孩桑桑要离开油麻地小学,离开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七个看似相对独立实则互相联系的故事,是男孩桑桑在离开之前的回忆,但并不是从桑桑的视角写的,只是每个故事中,桑桑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最喜欢的是第四章艾地,当我看到这一章时,大宝问我:“你看到哪了?”
我说:“秦大奶奶那章。”
他说:“那一章啊,太催泪了,我都差点看哭了。”
的确,这一章的故事会让人又想笑又想哭,写活了一个固执的老太婆。
故事讲述了无儿无女的秦大奶奶,她唯一看重的就是夫妻俩辛苦几十年换来的地,但是在麦子飘香时,土地不再属于个人,政府要用这块宝地盖油麻地小学,于是她与政府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
“她瘫坐在地上,目光呆滞的一直坐到天黑,然后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告状,她告到乡里,又告到区里,再告到县里,然后又回过头来告到乡里、区里、县里……眼见着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眼见着背一点一点地驼了。跟她讲理,她又听不进去,只顾说她的理。拍桌子吓唬她,她干脆赖到你脚下:‘你把我抓起来,把我抓起来,抓起来扔进大牢里!”
而在油麻地小学盖起来后,这种对抗就变成秦大奶奶与学校之间的对抗。
“终日干干净净的秦大奶奶,居然不顾自己的衣服了,像个坏孩子似的躺在苗圃上,从东向西滚去。
秦大奶奶像一捆长长的铺盖卷在滚动。她滚动得十分投入。有几次滚出苗圃去了,她就慢慢地调整好,直到放正了身子,再继续滚动下去,她闭着眼睛从东滚到西,又从西滚到东,一边滚,一边在嘴里叽叽咕咕:‘这地反正是我的,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除此之外,她还养了鸡鸭鹅入侵油麻地小学。
可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老太婆,最后却与学校和解了,甚至为了保护学校的财产——一个熟透的南瓜,而溺水身亡。
事情的转机,是秦大奶奶不顾自身的安危,救了一个溺水的学生,而孩子们的一声声“奶奶”也把她从鬼门关中救了回来。
孩子们与她日益亲近起来,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养的鸡鸭鹅都卖了,在知道自己可能会给油麻地小学的荣誉带来影响时,她决定搬离油麻地小学。
“就像当年谁也无法让她离开这里一样,现在谁也无法再让她留下来。
直到她病重了,校长才趁机把她接回了油麻地小学。
这一章之所以感动我,就是因为其中深沉的爱。
秦大奶奶看似固执又可恶,但其实,她的心既柔软又孤独,孩子们一声声的“奶奶”,化解了她对土地的执念,而她对孩子们的爱,也让油麻地小学真正接纳了她,把她当成小学的一员。
《草房子》整本书中,都隐藏着这种爱,但又不仅仅如此,“苦难”仍然是曹文轩作品重要的特点,比如“红门”这两章,描写了杜小康一家,从兴旺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也描写了杜小康心智渐渐成熟的过程。还有“细马”,也是少年细马经历过苦难,逐渐成熟的过程。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谈到曹文轩的作品时,总会想到苦难,但不可否认,就算现在的孩子并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却仍能被它感动。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不一定都会遇到书中所描写的那种苦难,但是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觉得难以跨越的坎吧。
读完《草房子》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话题:儿童文学带给孩子的应该是什么?
在那些流派之争中,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我们不光要带给孩子对于美的鉴赏,爱的体验、善的感悟,也应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不易的生活中仍能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像压不断的芦苇,就算陷在泥里仍要仰望月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