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2019级 梁潇尹 QQ-1320526101
“宝瓶”在密宗里是一个非常殊胜的观念,“宝瓶灌顶”是密宗四种灌顶方法中的第一个,这足以证明宝瓶的珍贵。人也是很尊贵的,因此,释迦牟尼佛一再把人称为“宝瓶”。
事实上,人也确实是一个宝瓶,只不过,宝瓶里面装的是宝,而人里面所装的东西却是其他,这所谓的“其他”,有清净,有欲念,这也正是人与宝瓶不同的地方。
人的一生能有多久,谁也说不上来。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便是“从降临到人间,到离开这个世界。”度过了这一生,人的宝瓶里到底有了多少东西,这更说不上来,因为人无法看到自身,无法看到自己的内心,也无法看到自己是一个宝瓶,也正因此,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行为是在玷污这个宝瓶 。
人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走的时候也无法带走这个世界的一分一毫。
当人降临世间的时候,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宝瓶,这个宝瓶除了制作它的原料以外,什么也没有,里面只有虚空。随着人的成长,宝瓶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宝瓶也会有一个瓶塞。每个人的宝瓶都不一样,瓶塞确是相同的,那就是执念。
执念不同于执着,执着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锲而不舍,是可以装是宝瓶的美丽花纹。执念,确是堵塞人与外界交流的污垢。当你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产生了执念,你就会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个东西是我的,别人不能抢走,即便我不要了,那也是我的。就是因为这样的执念,让我们在失去这样东西时感到异常痛苦,但仔细想想,如果这样东西原本就不属于我们,只是暂时存在于我们手中,我们是否还会如此痛苦呢?如此看来,执念就是人生最大的障碍,除去了执念,人的痛苦将会大大减少,人所能看到的外界的东西,将会更多、更透彻。
人刚降生时,只是一个空荡荡,没有任何装饰的瓶子,所以我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人们所认识的善恶,只不过是自己所评定的标准,就当夏娃吃了善恶果才知是非、明善恶一样。人潜意识里的善恶是外界赋予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产生了善恶,这是宝瓶里所装事物的一部分。
人越长越大,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宝瓶里的东西也一开始一层层的堆积,挡住了我们向外探索的视线,同时挡住了我们向内思考的心。我们只能看到离自己最近的那一层,反复的看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东西毕竟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别人的经历与我们始终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当有一个人的行为与我们所想所行不符时,我们会认为那个人是奇怪的,是违背常理的,我们却没有想过,或许在别人看来,我们才是奇怪的。佛说:“善人都去天堂了,又何况是恶人呢?”看,在佛眼里,众生皆是平等的,也因此,佛认为,恶人比善人更值得怜悯。这是一颗平常心,更是一颗平等心。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宝瓶以外的世界。
人越来越老,逐渐步入死亡。人会因为死亡即将降临而产生恐惧,恐惧使他们迷失了方向,忙忙碌碌的行走,看着别人的一举一动,却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宝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日子里,他们们只是在虚度光阴,只是在加快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步伐。
当人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会变得异常平静,会放空自己的心,一点点地翻阅自己曾经的记忆,重温过去的一切,并将这些堆积在宝瓶里的东西一一倾倒出来,只留一个空荡荡,没有瓶塞的宝瓶。这个宝瓶不同于人降生时的宝瓶,这时的它有可贵的精神作为装饰宝瓶的花纹,有宝贵的情感作为搭配花纹的背景色彩。比起最初的那个宝瓶,这时宝瓶更加美丽。
最开始的那个瓶子,里面什么也没有。
最后的那个瓶子,里面依然什么也不会有。
当人倾倒出宝瓶里最后一粒沙,当宝瓶里的最后一滴水完全蒸发,当宝瓶里的最后一缕烟雾散去,人就走了,宝瓶就碎了。
你看,不管人走的时候宝瓶里有没有东西,宝瓶都会碎,里面的东西也会随之散落。没有了盛放的器皿,它只能消失殆尽。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不要太多地去想其他的事情,它们最后只能化为虚无。
宝瓶虽然碎了,但宝瓶上的背景色彩与花纹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啊。
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