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7月,六祖慧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于8月就要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惟有一人,神情不動。此人,便是神會上人。對痛哭者,六祖斥之: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
為此,六祖為徒眾説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同時,説明了動即不動,生即不生,去亦不去,滅亦不滅的道理。
時,有弟子問:你去後,你的法脈讓誰接續呢?六祖告訴他:有道者得,無心者通。説此話前,他告誡徒眾: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又有弟子問: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六祖答他: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此句前,六祖對徒眾的開示是: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歸必有所。此雖與前述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道理相左,卻是同一個規律。
六祖與徒眾作最後的告別時,説:欲求見佛,但識眾生;説:自見本心,自成佛道;説:法身報身與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認為,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六祖的最後遺偈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六祖教誨徒眾,他滅度後,依此修行,如他在日。答疑結束後,他端坐至三更,忽然對徒眾説:我走了。聲尚未逝,人己遠行,入涅槃了。正如他接五祖法脈,亦時在三更。
六祖慧能大師的臨終答疑,給了我們多少的啟悟呵。當時,獲悉六祖即將離世而不痛哭的神會上人,成了六祖徒眾中最忠於六祖思想並最有出息的一位。神會上人,他確立了南能頓宗,胡適謂之“南禪宗的急先鋒”,史稱禪宗七祖。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禅偈之味,以最精辟语言,阐述最透彻真相,蕴含最深层智慧,圣人指月之意隐含其中。六祖,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契合法印,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为禅宗六祖,著作《坛经》流传于世。
大师说法利生37年,得法旨嗣法证悟者43人,开悟者不计其数,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至今不断。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最后偈》是六祖圆寂前的嘱托,所以称为《最后偈》。虽只四句,却蕴含法最深刻的意。天证悟法之真如的四门: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六祖的四句偈恰好契合了此四种境界的法意。可见印心者,处处心心相契也。
偈的第一句:“兀兀不修善”是有门,其中的“兀兀”是不动之意,禅宗所言的心悟为彻悟宇宙真理实相,称为真如之性,真如者即“本我,本源”,真如本性的性相是究竟智慧清净圆满之相,是消除一切无明颠倒的如如不动之相,无论出世入世,皆能安住本性,不为外境所迷惑颠倒,所以“兀兀不修善”的意思是:修一切善而不住一切相,无任何分、别、执、着。
凡夫修善求福,修善望报,而智者明白世间万象皆是空花,觉者亦告诫众生,要想成为一个开悟的智者,首先要学会修一切善而离一切相。如经云:须菩提,菩萨所受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有,空,一,如。所谓“阴德”是也。
“腾腾不造恶”中“腾腾”是任运之意,一切法的基本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当年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么简单”,禅师答: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八岁的孩童都懂,可是却连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到。
绝对真理讲的善:是纯善,大善,无我之善。而戒恶,不仅是断除显性上的大恶小恶,更从心性上断除,众生无明染污心识体上,由贪嗔痴我执我见我慢等习气,产生的各种自私不善心所。所以六祖的“腾腾不造恶”,是指心如虚空,纯善无恶,和光同尘,任运自在,去来无碍的境界。此句偈契合的是亦有亦空。
“寂寂断见闻”是非空非有,达摩祖师曾说:真如本性是寂灭为体,无相为宗,经云:一切法空,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法为度生之舟,自性本空,在修法中的一切闻思修及法门皆是为了帮助众生度脱无明,解脱生死缠缚,助众成道,在《金刚经》中以筏喻法,指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六祖偈颂中的“寂寂”二字,是告诉众生一切法本来空相,如大道无形,见闻是为了帮助悟道,悟道者断不可执着于相,否则容易落入我执和法执,反而障道。只有寂寂断见闻,方能了悟真如性。
最后一句“荡荡心无著”,是非空非有的妙,是入空,无相,无愿之三昧境界,以此心性,方能契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总是真如”的妙性大乘境界。了悟“人与物同,天地一气,佛与众生,心性一体,世出世法,一法所印,凡心圣心,总归一心”。契合法界平等一如,亦可从内心印证自己的本来面目。其实,觉者早就说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本性,只因无明障碍而不能证得。
六祖的《最后偈》,为诸有情走向开悟,证悟真如点燃,一盏心灯。留下一个人和一盏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