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7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77366/36fe95dcf3f4b9e8.jpg)
译者后记
人人都可以成为美好社会的创造者
……
20世纪60年代,德鲁克提出了他观察到的两个重要社会现象。其一,社会成为组织型社会。各种活动和任务主要由各类组织承担,个体需要进入组织去工作,“在组织当中并通过组织”做出贡献。其二,知识工作者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体不再是单纯执行指令的体力劳动者,产出的不再是能够直接产生效用的东西,而是需要使用知识和头脑,把不同知识“片段”组合为最终“产品”,因此过去用于衡量体力劳动的指标“效率”,不适合用于衡量知识工作。
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有效性”。这样,个体才不至于沦为克雷洛夫笔下的天鹅、大虾和梭鱼。“如果有效性为零,绩效就为零。”
可以看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一本关于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书,它的落脚点是“有效性训练”。一是训练如何找准方向,二是训练如何提高转化率——把知识、技能、想象力、工作习惯等各种“至关重要的资源”转化为绩效的效率。
延伸阅读:杨无锐老师今年一篇文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至暗时刻的希望》
……
我们这次云端聚会的主题之一,是庆祝德鲁克图书馆的落成。这次云端聚会的另一个主题,是祝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新译本问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或许是德鲁克先生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
在德鲁克先生的词汇表里,“管理者”不等于领导、主管、主人。更不是所有领导、主管、主人都配称为“管理者”。因为有太多领导、主管、主人把全部的才智用于剥夺下属的责任、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在德鲁克先生这里,“管理者”的首要意思,是承担责任。所有通过行动对邻人负责的人,都是德鲁克先生乐于帮助的“管理者”。
这本书里,德鲁克先生向愿意成为“管理者”的人提出了许多伟大建议。其中之一是,“卓有成效”不是天赋,而是习惯。习惯,是可以习得的。习惯,唯有通过学习而获得。
因此,这项建议的隐含教诲是: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对自己的教育之责。管理者的首要使命,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果说“管理”是让秩序涌现,那么管理者首先该让自己的灵魂和生活中涌现更好的秩序。这种“自我教育”的学问,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柏拉图和中国的孔夫子。孔夫子和柏拉图把“自我教育”视为贵族和君主的责任。而德鲁克希望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都能承担这个责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另一项伟大建议是:用成果体现卓越。这项建议的隐含教诲是:工作比工匠更重要。在基督教的古老教诲里,人通过工作荣耀神,而不是通过自我表彰、自我崇拜荣耀神。一个工匠若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对自身美德的论证和赞美,他就成了渎神者。工匠的本分,不是谈论自己,而是完成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