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育儿之我谈:寻找自我,发现热爱

育儿之我谈:寻找自我,发现热爱

作者: 繁花私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07:29 被阅读30次
    图片来自网络:星空下企鹅母子

    全民进入二胎时代,“1988年的中年妇女”在被逼婚催生,连我这70后的“千年老妖”也在被连连问及:“准备得怎么样了?还不赶紧的?”“你肚子怎么还没大起来,我都替你急死了!”“你应该再生一个,不生可惜了!”哎,万语千言,最后只能回复一声叹息:生娃难,养娃更不易啊!

    前几日,林妙可因艺考受挫,遭来许多网友对其母亲的质疑。看后,我也陷入沉思:为人父母,我们的角色究竟该怎么扮演?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对外法语教学出身的我,虽自诩半个教育人,养娃还是弱爆了。但眼见孩子日渐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心中还是喜滋滋,颇有一番成就感的。于是,忍不住写下几点育儿心得,供年轻的父母们参考。

    1.给孩子独立的玩耍(学习)时间,让孩子学会孤独地思考。

    场景1:两岁多,带儿子去景山公园。在一处低矮的竹林前,一直沉默耍酷的儿子突然两眼放光,脸上洋溢起兴奋的表情。“哇,这个叶子长长的,尖尖的;咦,这片叶子怎么又是宽宽的?”冬日暖阳正好,我就坐在旁边的木椅上安静地看着他跑到东,奔到西,看看这,摸摸那,听着他咿咿呀呀絮絮叨叨不停。大约有一个小时,他就在那种亢奋的状态下,然后抬起他呆萌的眼睛问我:“妈妈,这个是叫竹子吗?矮矮的那种。”

    孩子呱呱落地,就宣告着他与母体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是爸爸的,妈妈的,但他更是属于他自己的。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让孩子成为真正主格的“我”(英语I),给他更多自己观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我没有喧宾夺主,用填鸭式的方法告诉他:“宝宝,这个是竹子!竹子呢,分很多种,有高大挺拔的,也有这样低矮像灌木丛一样的。”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欲望,而由此获得的知识更稳固更长久,也更有意义。回家的路上,儿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满满的喜悦和成就感。后来,他晓得N多种植物的奇葩名字。

    场景2: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儿子痴迷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不仅看了电视看了光盘,还买了纸版书。这日,我正在厨房忙碌,他抱着书来问我:“妈妈,你怕死吗?”我疑惑地看看满脸愁容的他,想来是故事中的奥特曼在与怪兽的搏斗中,英勇负伤,快要牺牲了吧。“这个吗?妈妈不怕死。因为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是妈妈生命的延续;所以我死了,还有你呢。”“噢!”儿子若有所悟地应着,走回房间去。没过一会儿,他十万火急地跑过来抱住我的大腿,说:“妈妈,妈妈,我怕死,我还没有小宝宝呢!”我听了忍俊不禁,笑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我思”的必要条件是孤独,因为孤独是思想的源泉,是思想自由驰骋的前提;孤独中才有无限的创造!那时,儿子才七岁,在自己的小屋阅读的时候就开始懂得思考死亡,感受死亡带来的恐惧,从而学会珍爱生命。所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单独与自己相处,沉淀心灵,耐住寂寞。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这碗鸡汤里,一定要严格分辨出这“陪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陪伴”?如果是争吵式、喋喋不休式、怨恨式、冷战式,或者是粘人式、令人窒息式,那么我们还是离家出走会儿吧。

    2.培养孩子的独到见解,拒绝人云亦云

    场景3:下周足球赛,我兴高采烈地从商场给娃买了双新球鞋,虽然他没向我要求。男孩子不爱“红妆”,这方面的开支真省哈(偷着乐)。一进家门,我就嚷嚷着:“宝贝,快来试试,妈妈给你买了新鞋子!”“不要,不试!”这回答,精炼之极。“试试嘛?不合适不喜欢妈妈还能去换。”“不要,不试!”语气果断干脆。好吧。于是我就打开包装,把新球鞋和那双穿了快一年的旧鞋子整齐地排排坐。第二天上学,儿子视而不见新的,穿上旧的走了;第三天,还是旧的……比赛都结束了,那双新鞋子还在那里寂寞地等待。直到一个月之后……

    中国的教育讲究对权威的服从,沿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传统。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这样的“乖小孩”总是招人喜爱。在场景3中,儿子的表现显然是不乖的,我花了时间花了体力花了金钱买了新球鞋,他却连试一下都不愿意,实在是没良心。而他如果顺从大人的强硬要求,即使不愿意也选择妥协,马上穿上,那就会被称作“乖”。但长此以往,“乖”让孩子学会迎合他人,讨好他人,满足他人愿望,活在他人的评价中,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乖”实际上是让孩子以客体的“我”(英语中的Me)存在,处在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思维模式中,失去了表达自我的能力,失去了自我意识,那么长大后也只能是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孩子。所以,家长们,收起你们的操控欲、固执和一厢情愿吧,给孩子做主的权利,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展示真实的自己,让他以主格的“我”自信满满地成长。

    儿子很早就懂得定位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高一上的时候,一次晚饭后,他严肃又坚定地跟我和他爸爸说:“我准备去美国上大学,学校和专业都已经看好了。学习上的事,你们不用操心,帮我把钱准备好就行。”当时老公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换一份薪水更高,但更辛苦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正是不惑之年,重新开创一片新天地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结果,儿子的一句话,让他断然接受offer。突然发现,孩子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惊喜和力量。或许,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你已长大,我还未老,那么让我们一起上路。

    3.培养兴趣,发现热爱。

    场景4:关于报班。

    小学三年级时:

    ——“儿子,你想让妈妈给你报什么兴趣班?”

    ——“哈利波特魔法班!”

    初三时:

    ——“妈妈,最近我的化学学的有点晕,你十一长假给我报个补习班吧!”

    ——“嗯哪,好的呀。”

    高三时(现在):

    ——“儿子,你这美国大学的AP课程考试还要妈妈给报个班吗?

    ——“不用,我完全可以自学。”

    常常有人问我:“你家孩子学习这么好,是给他报了很多课外班吗?”No,No,No。细细数来,小学一至四年级,我们报的都是什么游泳班、篮球班、轮滑班、围棋班之类的真正兴趣班。只在小升初的那两年报过学而思的奥数和杰睿英语班。其实,印象里我们那时候奥数学得还是蛮开心的,每堂课我都陪听,回来后和他一起研究做题;英语则不同,非常痛苦。但这两种班,在儿子上初中后,受到了他严厉的谴责和批判。言曰:过早地固化了他的思维模式。后来只在中考后报过一个高思的数学班,发现居然在讲大学的函数课程。我不赞成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变态教学,上了两堂就退掉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寻找到快乐和满足。

    儿子最初让我惊讶的,是他从两岁起对剪纸、拼图、拆装机械、拼插电路板的热爱,甚至狂热。平时闹腾的他,瞬间安静下来,在自己的娱乐小角落里,全身心的投入,几小时几小时的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这个时候,我很少去打扰他,想让他喝水就静静地放杯水在他看得到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岁多时,他拼插电路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装上电池,灯泡亮了,电扇转了,门铃叮铃铃地想,儿子笑得灿烂而满足。后来学物理,电路这个章节,太easy了。

    所以,兴趣真的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高质量的学习,没有压力的学习。这样,还怕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吗?每当儿子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微积分、C语言编程、汽车构造、人工智能时,总是眸子晶亮,脸上闪耀着熠熠光辉,我知道那是因为热爱才有的喜悦光芒!是啊,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爱自己喜欢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4.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

    场景5:

    与儿子的微信交流

    要让孩子爱学习,自己首先要爱学习。不要做只会做家务的女人,不要做只会接送孩子上学、上课外班的司机。现在这些e时代长大的孩子,每天get到的信息是超大容量的,他们的知识库是按指数增长的。所以我们作家长的,更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赶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与孩子共学习共成长,亲子关系也将变得更有共鸣更加紧密。

    他爸爸曾经是浙江省湖州区的状元,学霸一只;而我嗜书如命,一天不读点书就觉得缺少什么。所以,我们朝夕相处的亲子时光,基本上都是在读书。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就是我躺在沙发这头,儿子横在沙发那头;我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他看《哪吒闹海》;我看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他读罗琳的《哈里波特》。我们相互陪伴,却又互不打扰,静默地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时至今日,“养儿防老”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养儿更应该看作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角色,充实了自己悲喜交加的人生。

    在应试教育依然严重的今天,人们呼唤素质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培育健全的人格。”因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课题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有尊严、有意义、有目标地活着。那么,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发现热爱,帮助和指导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其实,这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极目标呢:寻找自我,发现热爱,让生命喜悦而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之我谈:寻找自我,发现热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zi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