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离开简书几天,仿佛离开了几个世纪,恍如隔世,倒有了几分陌生感。
在这之前,总能收到小伙伴发文的提醒,当走出简书,才发现身边没有人更文,没有人看文,更没有人在文字上用心费神,原来爱写作不过一瞬间的事。
其实并不是,只是我不关注了,以至于脱离了他们的世界,而他们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每天更新文章,写自己所想。
说到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你想要去关注什么,想要迎接你五彩缤纷的世界,还是黯淡无光的人生。
无论别人多想去影响你,当自己没有拼搏的心力,总归是走不远的,看不清的。
02
人是群居动物,总喜欢结伴而行,而夫妻更是同林鸟,夫唱妇随,一起面对生活里的很多突发事件。
一直以来,我总在想,现在的生活很难吗,再难也不过是两个人一起面对,总比刚毕业那时的孤独无助,也好过初入职场的形单影只,有一个人总会给你力量,帮你度过劫难。
可是渡劫的过程,还需要自己勇敢的走过去,谁都无法替代,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也没有那么多深有体会。
我曾说4月是我们的转折点,这个点谁都不知道好,还是不好。
我常常被工作折腾的焦头烂额,jiang先生经常性的见客户,出差,公司几次出现资金紧张,我们都知道彼此不容易,可是我们却无法替代对方跨过每一个路口,每一道弯路。
一天晚上,夜已经黑的深沉,麦子已经熟睡,我正在床头的书桌前看书,jiang先生从床的那头,一点点挪到了我这头,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我好累。
我们心疼彼此的不易,却无法改变眼前的生活,只能给彼此打气,加油,往前走。
路总会越走越顺,工作越做越好,生活才能越来越幸运,有人陪伴,煎熬,无助的时光,总会把困难折射的小一点,聚集无限的力量,才能度过每一道关卡。
让自己变得优秀,其实是变相的减少家人的担忧,人活到最后,终归是让自己越来越好。
03
五一去洛阳,淘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桑尼的《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另外一本是杨绛的《我们仨》。
这两天每天保持十几页的速度,阅读了《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主要是介绍杨绛和钱钟书的相知相伴,以及有了女儿阿媛生活上带来的改变,同时介绍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工作,还有女儿,钱钟书的离世,围绕了杨绛的一生,慢慢的展开。
桑尼的文笔细腻,中途几次,让我哽咽,落泪。
第一次是杨绛生产过程中,钱钟书的体贴,还有新生命带来的冲击感,让身为妈妈的我,有了很大的触动,或者说完全理解新生命带给妈妈,以及整个家庭的惊喜和幸福。
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要二胎,钱钟书明说是怕有了第二个孩子,争走了阿媛所有的爱,对她实在不公平。其实更是心疼杨绛的身体吃不消,怕她受罪。
在这份爱的保护下,他们一生只有这一个爱情结晶,我感动于钱钟书对杨绛那份炙热的爱,更感动于每个成为母亲的女子,都是值得的尊重和敬佩。
第二次落泪是钱钟书被查出膀胱癌,杨绛不辞辛苦,坚持了几年为他做肉泥,鱼泥,总之有助于他身体康复的方法,有助于他更好的吸收营养,她衣不解带,寸步不离的照顾。
04
常听人说,祸不单行,有人说是迷信,也有人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在钱钟书住院期间,杨绛的女儿阿媛被检查出来肺癌晚期。
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让一个老人看着自己心尖上的女儿死去,这实在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
杨绛的内心是强大的,坚韧的,女儿出殡当天,她没有出席,而是若无其事的去医院给钱钟书送饭。
想来所有的泪,在与女儿握手告别时,都深埋在心里,她要女儿好好的离开,她要钱钟书平安度过生命的危险期,她已经失去一位至亲至爱的人,她只希望钱钟书能走的晚一点,慢一点。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夫在前,妻在后”,钱钟书生活上像个孩子,完全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所以她是怎么都放心不下的。
女儿,钱钟书相继去世,我们仨只剩下她自己。
这期间,我不知道模糊了多少次视线,只觉得心突突的难受。
想着人到暮年,一个老太太凄凄惨惨,孤苦伶仃,是多么悲苦的一副场景,实在让人心疼。
人到最后,身边的亲人,朋友慢慢的走了,散了,只剩下自己,只剩下当初赤条条出生的自己。
也许杨绛先生并没有我们想的孤苦,往后的余生,她接手了女儿阿媛未曾写好的《我们仨》。
她将所有的时光用来看书,写作,整理钱钟书的书籍,完全过上了以书为生的生活。
当有了目标,生活有了方向,杨绛先生还做了很多益于社会的很多事,比如成立了“好读书”基金会,资助很多贫穷的孩子,有书可读。
05
曾经看到一段话:一个人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他自己的天性,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人终其一生,还是想成为一个遇事淡定,能够从容不迫,不与任何人争,也不屑于一争,保持内心的充实,淡泊,乐此一生。
走过的每一站路,遇到的每一个过客,结伴同行的每一个朋友,包括相濡以沫的每一位家人,只是陪我们看一段风景,有近有远,走走停停,最后留下的只有沉淀在内心的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