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是六岁那年从我姐那儿借来的小学三年级历史书。犹记得那天下午精精有味地看完了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令我甚是着迷,于是每到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最先打开的都是历史书。如今虽已长大,但对历史的兴趣依旧不减,只是不再像小时候那般单纯地羡慕英雄的丰功伟绩,扼腕叹息风流落寞孤独,而是看尽花开花落,方知一岁一枯荣。对那些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人多了些宽容,自然也多了份同情。
读史最基本的两点,一是了解历史事实,二是评价历史人物,重点在后者。一般人评价历史人物大多忽视其具体的历史情景,以今人之眼光去看待当时之人,甚至讥笑他们的无知。这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历史时代中的人物都受到其时代的限制,不可能如今人这般“上帝视角”来判断当时之局势。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很多人认为北宋的“强干弱枝”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这应归咎于赵匡胤的政策失误。但他这样做是有自己的考量,北宋初期刚刚结束唐末的藩镇割据,为了稳定各地局势防止叛乱分裂,必须抑制敌方势力的坐大,否则会威胁到中央权力。这个政策在北宋建国之初有效地保障国家统一,只是之后没有随时代变化而做出改变,这才羁绊了北宋军事力量的发展,最终发生靖康之难。
再比如鸦片战争时期,很多人不理解清王朝近100万的军队竟然打不过英国区区数万的远征侵略军。撇开军事装备上的差距,单从军队运输这一点来讲,英军沿海路,路线自由灵活,可以任意选择袭击骚扰目标,占据了战场主动权。而清军不能及时发现英军动向,只能分兵把守,最终处处以少打多,加上武器装备落后,只能认怂。这类似于西汉时期的匈奴骑兵无限骚扰,明朝倭寇袭扰东南沿海,在当时缓慢的运输条件下,军队不可能及时抵达战场以增援。
另外很多穿越小说中主角扭转中原王朝局势,之后再为中国打下个大大的“中华地球”,这确实很振奋人心,但也却忽略了很多问题。打造“中华地球”涉及到两点:一是扩张的动力,要么是自身有需求,如对市场或资源的需求,英国需要全世界作为其市场,所以才想方设法缔造了日不落帝国;要么被扩张地有丰富资源,并且基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能够被大规模的被开发,如美国的西进运动中的淘金热。对外扩张同样也需要实力,是否有能力征服并有效管理被占领地,如西汉时期建立的西域都护府在后期因王朝内乱,最终无力顾暇只得放弃。同时也要考虑当时的交通信息能力,古代中国以中原为坐标,北是酷寒大漠,西是荒凉戈壁,南是丛林沼泽,东是汪洋大海。自汉以来,中原王朝的对外扩张地理上已到极致,很难突破。
因此,理解并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情景。最好的方法是将自己代入其中,把当时的科技,军事,农业,商业,文化,国家,民族,外交,艺术,人口,政治等问题因素都纳入进来,你自己来做出判断,这样才会对所处位置之人的所思所想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另外,历史既有惊涛拍岸的雄伟,也有小河潺潺的平静。你能从细微之处感知到历史的存在,如手中的圆珠笔,尝试去追问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或者现在正在使用的键盘布局是谁设计的,为何不按字母顺序排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