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章《保楼市、保汇率,还是保实体?这是一道纠结的选择题》中,对未来中国的政策路径做了一个概括:慢降准,贬汇率,稳楼市,保经济。
当时我判断:如果央行继续容忍人民币可控的贬值趋势,那楼市调控必然会继续加码。没几天,这个判断就被验证了。
首先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这个行动拉出了30个城市的黑名单,持续半年时间。
这个行动架势很吓人,还首次加入了公安和司法两个大部,看来肯定要抓一些人和公司当反面典型。很多人觉得这个行动,可能又是一阵风,但我们要清醒看到政府背后的真正用意。
5月份,全国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有些回暖的态势,这个时候降准又出台,市场就出现了楼市要反弹的预期。
七部委这个时候出台整治活动,与其说是抓人,不如说是打压市场预期,同时也显示政府继续加强楼市调控的决心。大家心知肚明,房地产市场之乱象,不是靠一个专项行动就能理清爽的。
其次发改委严控房地产外债发行。楼市调控以来,房地产企业在国内很难借到钱,没办法只能纷纷去借外债。这时候就产生问题了。
有的房企评级不高,在国内借不到钱,在国外却能借到钱,而且借钱金额远远超出偿还能力。现在人民币一直在贬值,美元还要加息至少两年,到时这些外债要还更多的人民币。如果这些房企销售不顺,外债违约风险将成倍放大。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房企境外融资额达2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房企的日子确实也不好过,下半年又是还债高峰期。所以发改委也没有一刀切,规定房企新借的外债只能用来还旧债,不能用于新的项目开发。那么,有些过于激进扩张项目,资金链又跟不上的房企,下半年就很危险了。
第三,湖南日报批评省会城市长沙的房地产乱象。这就有点意思了。先是6月19日,称其“调控政策前后不一,强化看涨预期”,然后又连发四篇社论炮轰。最狠的一句话是,“当前长沙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需矛盾,而是炒房与反炒房的重大斗争。 ”火药味非常浓。
6月25日,长沙立刻出台了一套被业内人士称为全国最严厉的楼市新政。可以说,无论是在限购、限售,还是首付比例、购房资格等方面,都大幅度收紧。
一个省的党媒,头版批评自己省会的房地产调控不作为,估计是一把手感受到了来自更高层的压力。
第四,棚改暂时停摆,货币化安置大幅收紧基本定了。关于这个问题,前两天的文章我们已经详细分析过了。这也是一枚重磅炸弹,直接把房地产股票炸出两个大坑。
其实棚改也没有一刀切,只是发给拆迁户的补偿款少了,未来甚至可能回归到以房换房。少了棚改资金这个最主要的发动机,三四线楼市的房价还怎么涨?
综合这一周的消息,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决策层想给市场传递一个态度:楼市调控不会放松,只会更严;打击炒房不会手软,只会更狠。为什么?
茂-义-战直接推升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成本,我们就对美国打出了一招化骨绵掌,人民币贬值。
去年我们为了保外汇储备,为了防止特朗普给我们扣汇-率-操-纵-国的帽子,人民币跟着美元加息一起升值。中国在汇率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但也没有能显著减少中美贸易逆差。
现在特朗普和我们撕破脸打贸易战,我们也就没必要让人民币汇率死撑着。所以这一波人民币贬值,有点摧枯拉朽的感觉。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贬值速度如何控制?
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今年我们的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很大,国家也承诺只会越来越开放,所以吸收外资进来还是没问题的。
那么,剩下最关键的就是,管好资本外流。
人民币汇率现在远远没到引发百姓恐慌的地步,而且个人换汇管制很严,这个口子问题不大。
外资撤离动作没那么快,而且中国还会继续出台吸引外资的措施,短期内对外汇冲击也不大。
股市现在跌的很惨,很多资金套牢在里面,也不存在大规模资本外流的情况。
所以剩下的,就是要严控楼市的资本外逃了。
虽然中国用上了“楼冻”措施,但房地产交易不可能被冻结。只要有二手房交易,就有人从楼市套现。
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资金从楼市流出去,“楼冻”措施不会解除,特别是限售会更严,最开始起步是限售两年,现在很多城市升级到五年。
正要发文时,证券时报有个评论耐人寻味,是这么说的:
证券时报的意思是,只要中国经济发展良好,保汇率和保房价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但保了房价,中国的经济还能顺利转型吗?美国这个老大,还留给我们多少时间呢?
证券时报,“永远”这个词用得太绝对了!希望我的感觉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