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次,和一个中年姐姐拼车,司机和我们说起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大约是有次下大雨,乘客非要司机帮忙把孩子背下车才可以,否则不给好评。我们都为司机大哥打抱不平,末了,拼车的姐姐说“那个乘客肯定是外地人。”我所在的二线城市的这个区域,有90%是外地人。因为城市的发展,吸引很优秀的年轻人来此安家落户。“素质低的人肯定是外地人”这种推理,不知道缘何于此。
那天和朋友小明打电话,他收入又高又稳定,有老婆有房子有儿子,说起他们单位一个30多岁没结婚的人。“看他每天无忧无虑,可这个年纪不结婚不生子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起自己那些没结婚的朋友,有一些看起来平平淡淡接触才发现他们的见识如此广阔,生活妖娆多姿,有种另人羡慕的味道。
自己吃东西很清淡,吃肉却不多。经常被各路小伙伴抨击“你只吃这些活着多没劲”。其实,吃东西清淡以后,心也慢慢寡淡许多,我可以理解重口味的刺激与满足,但是,我真不觉得自己应该被同情。
02
类似的优越感随处可见。大到种族歧视,小到吃喝拉撒。仔细总结会发现,优越感是在自我价值的框架下,对他人的评判。不符合自我价值的,正好我有你没有,自然就产生了一种优越心。所以优越感的产生有如下的要素:第一是一个自我的价值体系,第二是自己有这个体系下推崇的东西,第三是对方缺乏这种东西。可以看出,这个自我的价值体系是产生优越感的核心。并且,第二个要素往往影响着这个价值体系的内容,或者说,因为自己对某项事物的拥有所以会认同相关的价值体系。比如一个人爱吃肉,这事可能导致他的价值观是“这吃肉很好,不吃肉就不好。”
从表层看,以自我的价值体系出发作出评价,这种以“我”的视角出发,会容易产生一种狭隘或是不包容。所以就容易导致这样不严谨的结论“外地人”等同“素质低”,“不结婚生子”等于“生活没意思”,“吃清淡”等于“白活”。如果肯定了这种思维,就相当于肯定了一个单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沦为一团死水。
从深层看,这种以自我价值体系出发作出评价,往往与内心的不安全感相关,这背后常常藏着恐惧或者自卑。优越感的潜台词是“我比你好”,给自己以较高层次的借口随之会带来安全感,“我比你好”的潜台词是“你应该如我一样好”,进而自己价值体系下的群体增大,安全感增加。需求与匮乏相关,优越感是安全的满足,也是安全匮乏的表征。那个本地姐姐对外来人口整体的歧视,可能与大量外地人分享资源产生的不安全感相关。
03
优越感与虚幻的想象具有相关性。有时候,优越感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情况,比如甲的成绩确实比一些人好,乙的经济确实比其他人宽裕。但很多时候优越感需要依靠对“陌生对象”的丑化想象才得以成形。比如结婚生子的朋友就认为没有结婚的同事生活无聊,实际上同事生活如何,他根本就不清楚;本地姐姐认为外地人素质都不高,实际上她不可能对外地人这个群体接触完全。
当没有实在的外在条件来维持时,为凸显自己地位的优越,便容易产生道德方面的想象,将对方进行道德丑化,即弱者优越感。在清朝末期,面对西洋的船坚炮利时,我们将对方想象成“蛮夷”,认为那些“奇技淫巧”不是君子所为,容易坏人心智。优越感之下,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后来我们经过种种战争,对西洋的军事感到震撼,也只是认为西方可以供我们学习的,仅有形而下的技术,论道德,据我们甚远。这样的思想背后隐含“精神力量大于物质”这一认知,后来的历史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了。
再比如说看新闻下面的网友评论,富豪一定利益熏心,有钱的女生一定被包养,明星上位一定靠被潜……认为他人走捷径,总比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努力不够更容易让自己接受,毕竟,承认自己的无能会让自己心太疼。
与其想方设法寻找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心理平衡等,都不如提升自身来得实在。
04
优越感会将人带入一个怪圈,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感(自卑、焦虑或其他原因),给自己以种种借口,在众多因素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而这一优势很多时候不具客观性,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然后既然找出了自己的好,不愿意去包容、理解与探索,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丧失生活的多样性与可能性,除了守着自创的优越感外,什么进步也没有。
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受优越感之害。十年前,超过所报大学分数线80多分被录取,入学之初,内心便洋溢着优越。看到会打扮的女同学,我对又土又胖的自己说“漂亮又怎样,她又没我成绩好”;看见在社团活跃的朋友,我对懒于交流的自己说“社团不重要,她成绩没我好”;看见500强实习的同学,我对英语蹩脚的自己说“实习而已,他成绩没我好”……直到大学毕业,我眼中那些所谓成绩不如我的同学,有的进了央企总部,有的进了顶级律所,有的保了北大的研,直接用成绩打了我的脸。我虽不乏努力,毕竟被优越感占据了意识,除了书本上的专业能力,其他方面的成长都很有限。
如果说真有学到的,也是看见了那个自卑的自己,昂着头,胆怯着尝试与争取。
05
优越感看似带给人满足,却容易引发更深层次的失落。当个人创建的价值体系不受社会的认同,随着而来的是抱怨,优越感并不能带来实在的安全,反而是深深的不安与不满。
同学小木在同届入职的同事中,是教育背景最好的,他如愿被分到单位的核心部门,工作一年,正准备大展抱负,不料因为某部门需要人手,将他调过去。这个部门的业务含量比较低,小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对单位的不满中,“我这样的教育背景在这里工作真是浪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这期间,他和我们抱怨怀才不遇之情。朋友小宇宽慰说,我们之前成绩的意义只在于成就了现在的我,怀揣那些过往的优越而不去适用现在的体系只能让人愈来愈迷惑。后来,小木发现,工作所需的专业要求大家确实无明显差距,而那些可以留在核心部门的同事,确实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超他许多,他终于开始放下教育背景的优越感,踏踏实实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后来,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如果,小木一开始就没有那种良好教育背景的优越感,就不会有那样不快的两年。
06
放弃优越感并不代表低人一等。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给了自己多样的可能。
朋友小月,对什么都好奇。看漂亮的女同学,问人家穿衣技巧;看会玩的,问人家攻略。常常随时可以在大街上把人拉过来提问题。从记者到分享达人,每一项她可能感兴趣的事,她都会尝试,也在业界小有成就。在她的文章中,有一种深深的人文关怀,呼吁各种反歧视。她可能过着很多人期望的自由生活,但她不会说“你的工作多没意思”,和她在一起,却从没有觉得她优越过。
正是她的无优越感,成就了现在的她。
罗素说:“幸福源于参差多态”。生活哪里有唯一标准呢?
也许放弃优越感,才是真正优越的开始。
(我是林双,喜欢晒太阳、看小说和骑车。除了爱家人,还希望世界更美好。简书:林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