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全面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第七章《伤不起的敏感期,家长最易

学习《全面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第七章《伤不起的敏感期,家长最易

作者: 2019那些日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22:52 被阅读0次

    1.别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上:估计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魔咒,家长总是拿他来比较我们的劣势。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并非只是成为嫉妒的对象,相反,可以成为榜样和力量,促使孩子不断学习、进步,就看智慧的家长如何运用了。家长应该准确指出“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或是行为,然后和孩子一起努力、追赶,不断肯定孩子的进步;相反,家长只是泛泛的夸对方的成绩或是其他方面,除了让自己的孩子产生挫败感之外,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自己父母也不如“别人家孩子”的父母,非但产生不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引发孩子的愤怒、怀疑、挫败,所以,如果家长想使用“别人家的孩子”做自己孩子的标杆,还得善用、巧用。

    不当使用,会在敏感期伤害孩子的自信,长大后会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受暗示性高。

    2.别以成年人的思维去揣摩孩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大人不等于儿童,虽然大人也从儿童走过来,但是两代人的经历完全不同。我是70后,我的家长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物质特别匮乏的时期,他们的三观以物质的富足为基础,这是那一代人的认识;但是现在的80、90、00后,物质已经极大的富足,他们更追求精神生活,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家长如果还停留在我们经历的阶段,是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的。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断的学习,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找到治愈的良方。

    3.千万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我熟知的标签是“小偷”“早恋”,很多老师和家长主观臆断,一件小事就会引发这样的评价,可怜的孩子就被贴上了标签。殊不知,孩子优秀最重要的首要条件就是积极的自我镜像,这样的标签相当于孩子被形成了消极的自我镜像。

    回忆自己的初中,由于多愁善感,又爱看琼瑶的小说,对爱情有些许朦胧,也喜欢谈论类似的话题,就被老师贴上了“早恋”标签。从此,这似乎成了我的代名词,甚至被冠以“疯丫头”的称号。那时的我,似乎颓废而又想自暴自弃,似乎觉得在别人眼里,我成了坏女孩!现在想想,青春的艰难时光,不知怎样跌跌撞撞的度过!至今仍然同情并想拥抱这个女孩!

    “小偷”的标签也是如此刺耳。在我的小学阶段,老师不止一次在全班搜查,就是因为有同学报告丢了东西。老师曾经反复强调,拿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就是小偷。其实孩子拿别人东西,很大一部分就是想“占有”,背后还是匮乏感,希望被满足,并没有什么道德的“偷”的概念,当然,少数孩子的行为除外。如果老师有一颗敏感而细致的心,可以耐心询问孩子真正的需求,与家长达成共识,科学看待“拿别人东西”这个行为,引导得当,就会化解一次心理危机,可谓功莫大焉。但是,这也不能责怪老师,当时人的认知和教育能力就是如此,我们今天认识到了,就不会重蹈覆辙。

    还有一种积极的“贴标签”。一个孩子,总是被大人和家长都贴上了优秀的标签,就会促使他不断奋力前行,去让自己朝向优秀。比如,A是一个差生,今天作了50道题,老师和家长都会肯定他,表扬他,“嗯,你很不简单,今天50道题全都对了,再加油,争取赶上B!你可以的!”这是通常的鼓励。其实,这样的评价中,暗含着:你的水平做成这样就可以了,无形中暴露了家长和老师对他的定位,孩子还不会自我评价,因此,这逐渐形成了他的自我镜像,他逐渐认为,我这样就不错了。

    但是,对待今天作了100道题的B,老师家长依然不满意,会对他说,“嗯,以你的水平,该做200道才好。”暗含着,你的水平高,你要追求更加卓越。那么,B也觉得自己还有提高的空间,会让自己更努力。

    我举得例子也许不太恰当,很多心理学需要推敲的部分,但是,我想说明的问题是,学习——自我镜像是第一位的。有了积极的自我镜像,孩子就会产生内驱力,会对自己有高要求,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镜像,积极的自我镜像产生了奇迹般的作用,成为引领、成为航标,指引孩子努力的方向。

    4.能干的家长培养出无能的孩子。

    自我中心的家长,没有蹲下来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容易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包办代替。这样的家长实现了自己的全能自恋,却没有为孩子提高足够的成长空间,也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孩子看到的都是家长的强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更坚定了对自己“无能”的评价。

    5.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溺子如杀子,这是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箴言。说实话,我是不认可的。我认为,适当的溺爱会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在家里受到滋养的孩子,就会敢于面对失败,会很勇敢、阳光,自信、乐观,信任这个世界,拥有爱的能力。相反,爱和安全感匮乏的孩子,会穷其一生去追寻、弥补。会对这个世界不信任,会有很多愤怒和仇恨,会害怕失败,会自卑,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正确理解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掌握规律的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对灵魂无限宽容,对错误零度容忍。”

    6.家长的教养方式不一致:

    书同文,车同轨。老师说的真好!家庭教育更要如此,具有一致性。如果爸爸朝东、妈妈又要你朝西,孩子就会分裂,内心冲突,造成焦虑。还有的家长更甚,自己本身就是矛盾的,一会让孩子出去玩儿,一会又嫌孩子出去玩儿浪费时间……诸如此类,孩子就会茫然失措,在矛盾的指令下不知道该怎么做。

    感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喜欢吃外面的饭,又觉得脏;喜欢吃咸菜,又觉得亚硝酸盐超标会致癌;花钱多有愧疚感,不花又觉得对不起自己。这样内心的冲突让人非常纠结。因此,我又在读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试图发现自己真正的问题,去改变它。

    7.重视“面子”,把孩子当马戏团的演员。

    这个问题,我感觉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爱表演,不妨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可以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让他改进;如果孩子不愿意表演,家长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

    有的家长让孩子表演,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会讨好、在乎他人评价,这回造成,学习也是为了别人而学,这会让孩子觉得,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这样,一旦遭受负面评价,会对孩子造成毁灭性打击,因为他的内心,没有自我评价,别人的评价是第一位的。

    人有社会属性,所以,不可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但是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这样,就不会妄自菲薄或是妄自尊大,也会在遭受挫败时,重新振作,也会在荣耀加身时,保持冷静。

    8.小贴士:记忆有筛选功能,发生在A和B之间的事情,两人的描述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事实很难被完全准确的记住,留下来的多是抽象的情绪。所以,作证这件事不一定准确,有时候,感知觉不完整,人会用思维去弥补。这并不表示人故意为之。

    相信孩子。即使他说的是假话。撒谎背后也有动机。家长应该探讨的是动机,就是透过现象(撒谎)看本质(需求)。信任一个人,是对一个人莫大的鼓励,也是激发其内在动机的最好力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上司不相信下属,老师不相信学生,妻子不相信丈夫,都是防贼似的盯着,反而让对方想,与其如此,不如就去做一次!相反,如果对对方报以真诚的信任,即使对方有不良动机,或是真是做了出格的事,道德感仍会让产生内疚,会促使他改正。现实中,为什么人们宁愿选择提防、怀疑,而不选择信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怕被骗,被骗就觉得自己很笨,被人瞧不起,也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对方,背后是——别想骗我,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我猎人的手心,其实,适得其反。对待孩子说没有带作业的问题,我的建议时全然相信,然后告诉他下午带来。而不是像个侦查员一样火眼精金,指出他在说谎。我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他完成作业。但是,有的老师会说,那他天天撒谎,下午还是说忘了。这需要去追寻为什么完不成作业、不想完成作业背后的原因。也许是不会,也许是会了觉得没意思不想写,也许是贪玩忘了,也许是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也许是为了反抗家长、老师……深究其原因,才是改变之道。让我想起关于方法论的说法: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你问问自己我究竟要什么?我是要作业吗?还是要孩子学习好,我要孩子学习好,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复杂:拂去事物表面的蒙尘,去追寻本质!不写作业背后深层原因,抽丝剥茧,找到后方能对症下药。对于书写不好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并非用练习书法就能解决。背后也许是:不愿意写、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不会、烦躁……这背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书写不好,只是表象,要想解决表象,其实解决一整套的问题。再比如,钱的问题。有孩子说,我想赚很多钱。好,赚很多钱看上去是表象,那么,钱用来做什么?充游戏币。好,打游戏背后是什么?力量感、自我肯定。这背后又是什么?无法从学习等事物中获得这样的肯定。那么,如果帮助他,从学习中获得呢,这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样的方法论给我很多的启发。碰到问题时,一定穷其根本——复杂,但又要问问自己,你究竟要什么——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全面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第七章《伤不起的敏感期,家长最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no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