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结合的语境往往是人要为自己着想,否则就会天诛地灭,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句话,感叹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其实都是错用了这句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00055/7bec77456d1950a1.jpg)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佛教著名经典《佛说十善业道经》,经中说: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教普度众生,大公无私,会教我们自私自利吗?显然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为,此字念第二声,是修养之意。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很多人把“为”念成四声,这就严重歪曲了作者的本意。原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不修炼自己的身体,就会让上天都看不过去了,它的初衷是教人修身养性。但是后来但这句话慢慢被误解为人们如果不为做打算,就会让上天看不过去,意思完全变了。后来很多人只记得后来误解的意思,完全忘记了这句话原来的意思,甚至不知道原来的意思,这是非常遗憾的。
中国的传统经典都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无私的人,要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才能成就自己,天地生万物,万物不占有,不自私,向天地学习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天道,遵循天道,顺天而行才会成就自己,如果处处为己就会受到排斥,在工作生活中自私自利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到底什么是天道?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老子认为水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如何教我们做到无私,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的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礼。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这个问题,将来会讨论到,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人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注重修养,做一个无私的人,否则就会天诛地灭。想要干一番事业就要按照天道去做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悟道才能创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