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听到一首好听的歌其旋律就会一直回荡在耳边一样,(比如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的班歌《我变了,我没变》)遇到一个美好的人便会一直铭记在心里。
昨日早晨,我和此行一起来深圳学习的同事们正在酒店用餐。微信里收到春华校长的信息:这篇文章为你而写——《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
无疑,我的心情开始激动。正如她所说,我们未曾谋面,但却在文字里神交已久(其实一个月不到)。我以为是心与心的共鸣才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如此快速地升温,当然,更主要的还有她极强的亲和力。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出版过自己的著作,但我每每读她的简书作品时的心情完全不亚于我平日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最初的第一感觉是她的文字有闫学校长的味道,后来才知道她真的是一位校长——一位致力于教引领师读写,倾情于推广儿童阅读的校长。
她们都有着广博的学识与痴心不悔的教育情怀,都在儿童阅读践行上有着自己执着的理念,都在做中记录、反思与总结。
再读得多一些之后,我才发现春华校长的字里行间比闫学校长更多一份诗意。正是这份诗意使得她的哪怕是道理似的归纳也格外地滋润人心。
我还想,如果她给学校老师开会,她的这种文字风格转化成语言表达一定也极受欢迎。我也总是暗暗地羡慕荔林小学的老师们是多么地幸运。难怪她们读写之风蔚然,作品有量又有质。她带着老师们成立了“半亩花田”写作组,但却不规定任何任务,仅仅只是——以身示范。自己坚持每天练笔,日更不断。
得知她也会带着老师们来参加这次的“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时,我就开始酝酿见面后我要向她提什么问题。关于儿童阅读,我的困惑太多太多,我的思路太浅太浅。遗憾的是,抵达深圳的第一天,她就告诉我她另有要事来不了现场了。于是我添加了她学校老师的微信,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本《我的阅读与写作》交给了那位老师,请她转交。
本是一件平凡的事,没料到她在当晚就写成了随笔。又是极美的文字,极真的情感。胜过清早升起的太阳,温暖了我的全身。对于自己出现在别人的文字里,我一直怀有感激与敬畏。“有心就能相遇,即使不是在生活中,也会是在文字里。”在她的文章下面,我留下了这句评论。
张老师的《哈扎拉尔的微笑》而与此同时,张文质老师也发来信息,问我是否还在深圳。一场似乎冥冥中注定的相遇于是成为现实。而促成这场相遇的是他们的一颗颗真诚的心。特别感谢同在宝安区的尹红艳老师,见面后才知道她也是一位校长,她把我从坪洲小学接到了南山区的卓雅小学。之前,我们共同的身份是“跟着张文质写作”简书专题的管理员,由此相识,还就儿童绘本阅读有过一次交流。印象里,她爽直,达观,爱鼓励人。
我们一起到了卓雅小学后,她立马进入活动志愿者状态,忙得不亦乐乎。看见融易教育的Lily老师正在拆开每一本《哈拉扎尔的微笑》,我们便也跟着拆了起来。暑假在宁波参加教育行走的时候,张文质老师就送给过我们每人一本《哈拉扎尔的微笑》,我一直把它当作人生里的第一本哲学书来读,且是一本诗人写的哲学书。
但,即便我不停翻阅过它好几遍,还不时在读的过程中停下来顿悟,至今我所能读懂的也不过其中的五分之一句段。“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读得懂。”当锐刚老师这样说时,我似乎有了一丝释然。又或许,他是在安慰我们。
朗读会上,八位朗读爱好者依次呈现了《哈拉扎尔的微笑》里面的部分片段,声色相交之下,我才感受到了那些作品异于文字的另一种美。我想到了一本书里曾介绍,在国外,诗人、文豪、作家们每一见面就互相朗读自己作品的故事。原来,把写过的东西读出来还有这样的意趣。
最后上台的是张老师,他一开口就把所有的人都感谢了一遍。从演讲、朗读的嘉宾到书籍、场地、茶点、鲜花等赞助方,主持人,以及使此次朗读会得以全程直播的平台、参与拍照的摄影师,毫无保留地都亲口道谢了一番。心怀感恩才能走得更远,张老师又教会了我一点。
朗读会后,春华校长一口气送给我三本书,其实她袋子里装了五本。另两本被与她同来的老师一一夺去,那可都是张老师的绝版书了。我捧着沉甸甸的书,无以言表内心。她还特意交代我要好好读那本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点点头,默默地抱着书跟在她后面去台上拍合影。
晚宴上,我们又聊天,才发现原来她也是湖北人!她的故乡湖北黄石,离我的老家天门并不远,我也曾去过那个城市。一下子,我们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许多。
直到今天早上,她发出了昨天的演讲《为什么读了你15年还在读》的文字稿。我再一次经受她文字与思想的洗礼,心有感应于她的那句“依靠文字喂养生命。”又联想到她一直给予我的启迪,心如潮涌,难以自抑。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来无往非君子也。以书交书,以文应文。以表示对她的钦佩、谢意与感激,我写下这篇日记。而她予我夸赞与激励时的那些词语,我也会记着,一一朝着它们去努力。
随文附上她的《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点击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