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隐喻型作文而言,首先应挖掘喻体的丰富内涵,然后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厘清喻体与喻体、喻体与本体、本体与本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聚焦定位于某一写作点上。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化实为虚—分类梳理—厘清关系—聚焦定位”的审题程序,也就是隐喻型作文审题的大概念。
第一步是化实为虚。隐喻型作文题目中的喻体往往是具体的事物、动作、状态等,此为“实”。但这类作文的写作对象或写作重点并不是具体事物、动作、状态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所象征、所隐喻、所引申出来的抽象含义,此为“虚”。例如2022年四川遂宁中考作文题:
纯洁的白,是驿路梨花绽放的芬芳;荧荧的蓝,是居里夫人智慧的结晶;苍翠的绿,是牧羊人不灭的梦想……世间五彩缤纷,你最爱什么颜色?请以“最美的颜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本题的材料分别来自课文《驿路梨花》《美丽的颜色》《植树的牧羊人》,白色是梨花的颜色,蓝色是镭射线产生的荧光,绿色是牧羊人在阿尔卑斯高地种植的树林的颜色,而材料中的“芬芳”“智慧”“梦想”就是这三种颜色所代表、所象征的精神。题目《最美的颜色》要求学生首先选择一种具体可感的色彩,继而挖掘蕴含在该色彩中的人物精神,并通过特定的事例展现这种精神,这就是“化实为虚”。
第二步是分类整理。对于隐喻型作文题目来说,喻体所对应的本体的内涵非常丰富,因此在挖掘出本体的丰富内涵之后,学生还要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整理。针对中考作文中的关键词,有论者也提出:“借助设喻关系中喻体与本体的对应关系,用分类法先对喻体特点进行充分发掘,然后在本体中寻找相似的对应点。喻体特点揭示越充分,对应的本体意义也就越丰富。因此,在训练时要做到:先喻体后本体;追求多点相似、多点可比。”例如2021年湖南邵阳中考作文题《路》,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词语,可以写实际的某段路,如从家到学校的一段路、从教室到饭堂的一段路,写作内容就是走在这段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从隐喻的角度看,“路”的本体还可以是:
校园层面的路:初中求学之路,某段时间的自我调整之路,阅读之路等。
人生层面的路:与人生有关的成长之路,奋斗之路,钻研之路,拼搏之路等。
社会层面的路:强国之路,区域发展之路,中国动漫发展之路,文学发展之路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将“我”代入,从个人与校园、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等层面,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本体的内涵便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确保学生的立意是建立在题目及材料整体含义基础之上的,避免出现“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题现象。
第三步是厘清关系。有的作文题目包含两个喻体,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也有的题目除喻体之外,还有一些修饰、限定的成分。例如2022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推窗风来》,题目中包含“窗”和“风”两个喻体,学生不仅要分别把握这两个喻体的含义,还要厘清“推窗”和“风来”之间的关系,诸如“因为推窗,所以风来”“只有推窗,风才能来”“只要推窗,风即刻来”等。对于这个题目,学生可以写人生层面的“推开心灵之窗”与包容、释怀、梦想、友情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写社会层面的“推开改革开放之窗”与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又如2022年吉林长春中考作文题《挂着眼泪的笑涡》,首先要把握“眼泪”“笑涡”的比喻义、象征义,同时还要明确“眼泪”和“笑涡”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步是聚焦定位。学生须在把握喻体内涵、对喻体进行分类梳理、厘清喻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特点、自我体验等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即对立意进行聚焦。在聚焦定位时,要遵循“稳中求新”的原则,做到既不偏离题意,又避开“多数人的立意”。例如围绕“路”来立意时,不少学生可能会写“奋斗之路”“梦想之路”“求学之路”等,如果学生写初中三次阅读某本书的经历以及不同的心得与收获,那就较有新意了。
在确立“化实为虚—分类梳理—厘清关系—聚焦定位”的审题程序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将从“概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经过专项训练,学生也能掌握隐喻型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流程,而不再仅依靠碎片化的知识点或“要求”来审题,这也是学科大概念的应有之义。
三、隐喻型作文的教学策略
在明确隐喻型作文的审题流程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针对流程中的某个环节,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或思维工具。
1. 组织“头脑风暴”活动
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头脑风暴”。学生面对隐喻型作文题目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路打不开,不能够广泛挖掘喻体的内涵。在“化实为虚”阶段,“头脑风暴”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它“强调成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求异性,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一定水平的新设想,作为获得质量好、价值高的创造性设想的一个重要保证”。例如针对作文题《最美的颜色》,教师可以请学生轮流发言,每个人回答三个问题,且答案不能重复:在你心中,最美的颜色是什么?这种颜色代表什么样的精神?为什么你觉得该颜色能够代表这种精神?你打算通过哪件事表现这种精神?当然,这些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题目。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写作之前先进行这种“头脑风暴”活动,就可以扩大立意的范围。倾听同伴的观点,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完成,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
2. 善用图形组织器
图形组织器,是一种用可视化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的工具,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整体的事实或概念,以及展现它们在一个整体框架内的关系”。在“分类整理”和“厘清关系”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图形组织器的方式,对喻体的内涵进行梳理,从而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针对作文题《扶》,对于这个题目而言,首先要理解“扶”的内涵,其直接含义是“用手支持某物或某人”,可以引申为“帮扶”“扶助”等。其次要把握“扶”的对象、原因、方式等。可以讨论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之后在图表中填入恰当的内容,尤其是“为什么扶”和“怎么扶”;还可以写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如何“扶助”落后地区的人民改变生活面貌等。图形组织器的作用在于将与“扶”相关的内容直观化呈现,同时也隐含着文章的逻辑结构。
3. 聚焦“第二选择”
在“聚焦定位”阶段,学生的习惯性做法是直接抓住题目的内涵,围绕自己对题目的第一印象写作成文,这容易导致考场作文出现“立意雷同”“素材雷同”等现象。因为学生的生活、阅读、学习等经历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在面对作文题时产生的第一印象自然也有相似性。例如以《我家的财富》为题进行写作,不少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物质意义上的财富,甚至会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稍有写作经验的学生会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家中的图书等,这些立意虽然符合题意,但不够新颖,立意雷同的概率也比较高,甚至在素材选择上也会有相似性。如果排除第一印象,进一步扩展思路,深挖“财富”的内涵,例如写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写舍小家为大家、勤俭持家、向善好学的家风等,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阐发,就可以写出立意新颖、高远的好文章。
总之,从学科大概念的角度对中考隐喻型作文进行分析,有助于克服教师“重技法训练,轻立意指导”的不良倾向,同时能够促进教师在重视审题方法的同时,着力开发出审题的程序性知识,这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