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的一本: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原创读书分享第二十八天(2019.2.21)
啃读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八十一——一百零六页。
在这一章节中,怀特海认为:虽然以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为主要基础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快乐和品质的锤炼。但是现在古典文化却面临着危险。这种危险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再把古典文化学者所接受的充分训练作为掌握其他学科的必要条件。这也意味着,古典文化已经不再是最受欢迎的学科。但是,学术界并非对古典文学有非议。古典文化教育如何在根本上得到保护呢?利用中学阶段的时间,尽可能地让古典文化比其他科目更快地丰富学生的智力品性,确保将古典文化教育出现在这个时期的课表上。
在古典文化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语言全面而透彻的学习,来发展我们在逻辑、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心智。正常的途径是对语言的分析。但教育最可怕的就是灌输与个人经历毫不相关的一般陈述。怎样帮助孩子形成思维的哲学分析。首先分析熟悉的英语句子;其次,教孩子一门外语。在这个过程中,摆脱为练习而练习的形式主义。让分析成为一种自主行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的运用方面。这个第二种语言的习得和掌握,不仅仅使孩子掌握了今后人生中很有用的一个工具,而且还会形成语感(潜意识里对语言作为一种有确定结构的工具的鉴赏力)。只有到这个时候,开始学习拉丁语才是对智力发展最好的促进。
拉丁语唤起的哲学本能,在逻辑学和历史之间穿梭,使它们变得更加丰富。在拉丁语和英语互相翻译的过程中,对思维的分析使学生得到对哲学逻辑所必需的初次体验。现在,我们从思维的哲学转到历史的哲学。学生依然通过接触来学习历史。拉丁语,这种罗马的语言用文学形式体现了罗马的观念,从中我们得到了最简单的素材,通过接触这些素材,我们就能判断人类事务中的变化趋势。单单语言之间的明显联系,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哲学。拉丁文学完美地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要素。它的作用就在于它反映了古罗马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教育中,这种学习的好处是具体形象、激励行动和伟大崇高。古典文化的教学传统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学校开设的古典文化课程必须经过仔细的计划安排。
古典文化重要性的所有要求都落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第一手的资料。
我的思考:阅读这本书相当的烧脑。而且越是接近后面的章节,越是有这种感受。对于这一章的阅读也是比较艰难。所以,感觉啃读过程中的梳理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梳理可以让阅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对于这一章,我边读边想到我国的教育。之前对于课程安排中的第二语言的学习不是很了解。现在透彻了。学习第二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走向世界的工具。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语感,还有思维能力、以及哲学逻辑的体验。
谈到古典文化,让我想到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部编版教材投入使用之后,褒贬不一。这部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所选篇目减少了,但古诗文的篇目增加了。我个人是很欣喜这个变化的。因为我所执教的学段是初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对学习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习知识的浪漫向精确过度的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如果课程安排得当、适宜的话,这将成为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源泉,也会为学生以后的精确阶段以及综合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和基础。学习文言文,首先可以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习好其他的课程打下基础。文言文距离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有相当长的时间距离,在文白互相转化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多元化的思维;此外,文化的传承很重要。之所以现在的孩子没有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而对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有一部分的原因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不过,很欣喜的是,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部分。不管是节假日的设定,还是娱乐节目的引导(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都感觉是个可喜的变化。最后,个人总感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仰感很弱的社会。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信仰或者精神追求。学习文言文,学习古典文学,一方面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最重要的一方面,还有对文化精神和文人气节的浸润。无论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的苏轼,还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赤诚的辛弃疾,还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这些历史的星空中最璀璨的星星,总是让我们脚踏实地的同时,内心平添了很多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怀特海强调的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我国的教育中也是有待于再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