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的一本: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原创读书分享第二十六天(2019.2.19)
啃读第四章“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五十七——七十页。
在这一部分,怀特海借用萧伯纳对人类理想的描绘指出技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但现实与之相差甚远。他认为要取得令人赞叹的成果,唯一的方法就是培养出享受工作的工人、科技人员和雇主;其次,有创造天赋的人才进行充满活力的工作时,需要愉快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条件;第三种人是有事业心的雇主,他们对工作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金钱的热爱。最后是雇主和一般人对工作认知的改变。这个认知不再使他们拘囿在工作就是向大众榨取金钱,而是他们所从事的的工作和因此能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是和谐合作的基础。所以,对雇主和一般人来说,都必须以一种自由精神来看待技术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它所关注的作用是运用能力。这是一种需要休闲感觉的贵族式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就是大量地浏览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很显然,这样的理想并非适合全人类。对人类精神的表达并不局限于文学,还有其他的艺术,科学。教育应该超越对他人思想的被动接受,必须加强创造力——思想、行动、艺术想象的创造力。但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文化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为了行动,使工人从盲目的辛劳中解脱出来。
把技术教育和自由教育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充分了解,又能善于行动。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文学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的三种主要的教育形式。这些课程中的每一门都应该包括另外两门。只是在学习中有所侧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信奉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评价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要突破学习仅仅同书本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框框。科学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将思维建立在直接的观察上;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它遵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然本能,把思维转换成手工技艺,把手工活动转化为思维。
我的思考:在这一部分,我并没有细致梳理出“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感觉只见树木,未见森林。明天阅读完全章,希望有新的收获。阅读这一部分,认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合很重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也不可小觑。我们现在的教育中,之所以存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过多,培养“呆滞的头脑”......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和我们教师本身并不能够看到学科和学科之间交融的特点,也没有有意的引导学生的学科交融性的学习。记得在念高中的时候,采取文理科分科的现象,其实这是典型的形式上的学科相分割的现象。文科的学生不再关注理科,理科的学生开始鄙弃文科。而当学生缺乏了全局来看待学科学习的时候,就造成了学科视野狭隘,容易走向思维的僵化。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其精神气质的成长、人文精神的浸润,团体合作、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的营造,班级也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另外,对于我个人的学习而言,我比较喜欢文科,感性思维比较充沛,而理性思维就比较欠缺。所以,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这和我的认知狭隘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阅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我的认知都偏向感性,这也是我的硬伤,在看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时候,难以抓住问题的关键。但在阅读理论性书籍的过程中,坚持思考,坚持梳理理论,坚持理清楚理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慢慢的,很多内容也开始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