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仓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民歌诗人,宗教领袖人物。
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第巴桑结嘉措按照达赖五世的遗嘱,秘而不宣,秘密寻找转世灵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的一户普通农奴家庭一个男童出生,这个孩子后来被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他就是后来著名又离经叛道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本籍门巴族,家中世代信奉红教即宁玛派佛教,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教规僧侣可以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与之相反并严禁僧侣亲近女色。黄教种种的的清规戒律繁文缛节,让后来成为活佛的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康熙二十四年,桑结嘉措找到转世灵童仓央嘉措并送往错那的巴桑寺庙正式学习佛法进行秘密培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的仓央嘉措彼时14岁,时年九月被第巴桑结嘉措派人自藏南迎到拉萨,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同年十月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开始了传奇却又充满悲剧的短暂一生。
十四岁以前的仓央嘉措生活在藏南的山区,虽然贫穷但生活确是无忧无忧自由自在的,这样独特的生活经历不仅让他以后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还以自己独特的思想激发出诗歌创作的灵感,写下了大量意境优美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对美好爱情热烈大胆的向往。
从藏南山区来到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对于成为活佛以后清规戒律的生活是极其不适应的,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仓央嘉措虽有达赖之名,却并无实权,只是第巴桑结嘉措的傀儡。
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起居生活处处有人跟随,修道学经,生活枯燥乏味,就像一个被禁锢在笼中的鸟儿一样,处处受人摆布,这样苦闷抑郁的生活逐渐激起了年轻的仓央嘉措内心的不满与反叛。
据说他一到晚上就潜出布达拉宫,化名达桑旺波,身着便装,头蓄长发,手戴戒指以翩翩贵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馆,民居,醉心于歌舞游宴,纵情声色,以此来表达他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与美好爱情的向往,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也为他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康熙四十四年在第巴桑结嘉措与政敌拉藏汗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并被拉藏汗集结大军杀死后,失去庇护的达赖六世仓央嘉措被拉藏汗上书康熙帝以:“不理政务,沉溺酒色,不是真正的转世活佛为由,请皇帝予以贬废”,康熙帝下旨:“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昭送京师。”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押解途经青海湖畔时,身姿翩然远去,不知所踪。
每每读罢这首诗歌,都会引发心里隐藏的那块最不能触动之处,陷入仓央嘉措的哀伤低吟不可自拔,每每觉得这位英俊多情的活佛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肯定住着一个美丽温柔善解人意的可爱姑娘,让年轻的活佛为她痴心为她狂,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仓央嘉措对她不可抑制的深情思念与悲伤。
传说仓央嘉措在家乡有位青梅竹马,聪明美貌的意中人,但仓央嘉措成为活佛入住布达拉宫后,他们此生就再也没有了互相厮守的可能。进入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深深地厌倦着刻板枯燥又处处受制于人的黄教领袖生活。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心中那个美丽漂亮的漂亮姑娘,他也向往民间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与美丽奔放的爱情。
于是每每到了夜晚年轻的活佛都要便装微服,避开随从,偷偷出宫与情人相会,体会那美好热烈的爱情。但纸毕竟包不住火,在一个大雪天在仓央嘉措再次出宫会情人归来后,雪地上的脚印暴露了他的行踪。他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关了禁闭,就连贴身随从也不能幸免以失职为由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而他那美丽可爱的情人也随即被处死或是远嫁,虽然说法不一,但结局是肯定的他们被人为地残酷拆散天各一方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歌是不是表达了这个多情的年轻活佛对心中美丽可爱姑娘深深地思念之情,他所有的悲伤与虔诚,所有的悲悯与热情无非是为换得与心中思慕的姑娘相见相守的机会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