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日子(五)

作者: 天境Alan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17:20 被阅读0次

    2020.3.25  阴    距高考还有438天

    疫情好转,春回大地。

    正值春分,清明将至。

    春分已到昼夜分,应是燕子归来时。

    田间野菜绿油油,陌上花开各争艳。

    昼夜平分了春色,燕子从南方飞往北方,春色已不是当年的那般春色,这就是季节变换,所发生微妙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伴着春的脚步轻轻走向美丽的二十四节气,欣赏镜头下的传统之美。

          《人间时节》镜头下的传统之美

    这是最诗意的历法,是百姓的烟火日子,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

    “春到人间草木知,听风听雨小窗眠。桃花坞里桃花庵,诗情过笔当千里。沾衣欲湿杏花雨,一缕茶烟透碧纱。”六句诗对应六个节气的描写,从立春到谷雨的气候变化,全藏匿于这首诗中。

    这本唯美的书出自知名人文地理摄影师陈帆之手。他的足迹遍步大江南北:从塞外草原到东南海岸,从高原雪山到江南小镇。他用画面穿插文字,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山万水的细节里,寻找时间更迭的痕迹。

    全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以散文为开篇,以时令节气为时间顺序,用精致且温暖的镜头画面加以文学诠释,感知、诠释中国人文地理的博大与美妙,节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需要了解与体悟。

    正处白露时,书中写道:偶遇藏民一家,凌冽的高原山风掀起女主人的裙面,看他们站在那里,无来由的莫名的感动。人与自然是那么近,又是那么的和谐。人本属于自然,归依于自然,能让听到生命的每一次喘息,看到树叶的每一次悄然飘落,闻到各种花的不同的清香,这是自然的伟大,我们理应神往。

    白露后是中秋,早晚凉快了,人们难忘的是一家人端坐在小院中品尝着佳肴,赏月说着家话。也就是这样的季节,故乡的概念越发怀念,越发盼望着能回到那生养着你的那片黑土地,这是每个人的全部归依。我认为故乡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才最能代表故乡,恐怕谁也说不清。门前那棵粗壮的古树?上学途径的那条溪流?伙伴们郊游的那个春天。说到底,在我们的印象里,故乡更多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的归属地,永远地停留在那里。他是不会发生特化的,随时等待着你的回归,给予你温暖与慰藉。

    不过,人类进入新时代后,千百年来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以往农业文明所建立的稳国不变的传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逐一被打破,在这一股城市化的浪潮中,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都在以快速地,以一种一去不回头的姿态变化着。故乡早已回不去了,许多人会这样感怀。百年不移的村庄,居前屋后的村木,蜿蜒的道路,起伏的山坡,水波粼粼的池塘,鸟儿欢鸣,蟋蟀弹唱着,炊烟袅袅,鸡犬相闹…这曾经是中国乡村中最普遍的景象,这些有关永恒的愿望,在大时代的浪潮之下,短短几十年间都一一消散了。

    我以为,人生常有的一种失落是,你以为能够永恒的东西,在你的眼里慢慢地腐蚀,而你也从最初的无能为力变得无动于衷,一切兼顾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消散的一切文重新在心头凝结,继而又一次飘散。我们在情感上留念乡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不变,认为它不会变化,乡村关照我们内心深处关于永恒的某种隐秘的愿望,那种想象中的,田国诗歌般的农耕生活。

    人就是这样,既然未来变幻无穷,遥不可期,那么我们只好在己经定格的过去寻找一些永恒的东西来自我慰藉。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正如《徒然草》里说的“仔细想来,世间万事都能忘却,唯有对的故乡亲邻往事的眷恋,最难放下。”那些曾经的擦肩而过,忍痛别离,常常令人肝肠寸断。故乡的山水,几番梦回,恐怕终将成为故乡飘渺的云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前的日子(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sx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