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作者: 大禹昆仑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4:17 被阅读31次

读山海经解上古之谜四百六十五:海内昆仑之虚

作者:大禹昆仑

日期:2019年1月10日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了一个地方: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其中这个“在西北,帝之下都的海内昆仑之虚”到底是指的什么建筑?

在弄清“海内昆仑之虚”之前,须明确一下“昆仑之虚”指的是什么。

根据我破解的山海经“以形命名”的规律,

要想破解“昆仑之虚”,须先破解其外形特征。

“昆仑之虚”的外形特征取自“昆仑虚”三字金文象形图形。“昆仑虚”三字金文象形图形如下: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对“昆仑虚”三字金文象形图形分析后得到如下图示: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海内西经的地理范围我已破解定位在非洲大陆,见我的《破解定位山海经之四》等系列文章。

根据上述破解的“昆仑虚”三字金文象形图形,在非洲大陆寻找符合特征的高大建筑。

经过搜索、比对、分析,最终确定埃及中部的帝王谷就是要破解的“昆仑之虚”。见下图: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再看看帝王谷中的壁画: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由此可以确定海内西经中的“昆仑之虚”就是帝王谷。

回过头来再看看原文: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这里给出了两个“昆仑之虚”,一个是“在西北的海内昆仑之虚”,另一个是没有前缀的“昆仑之虚”。后一个无疑就是上面破解的帝王谷。前一个呢,它是不是也是指的帝王谷呢?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在西北,帝之下都”。

查阅一下古埃及历史资料,关于古埃及上下都的介绍:

经过不断的混战,古埃及形成了两大地域性王国。南方的河谷地带为上埃及,北方的三角洲地带为下埃及,分界点大约在今天的开罗。上埃及崇尚白色,国王头戴白冠,国库称白屋,崇拜鹰神荷鲁斯;下埃及崇尚红色,国王头戴红冠,国库称红屋,崇拜蜜蜂神或眼镜蛇神。
多少世纪以来,上、下两个埃及王国一直是分裂的,直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美尼斯巩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继而亲自率大军北上经过三天三夜,终于在美尼斯法老的领导下统一了。美尼斯把决战的地点命名为“白城”,后来白城成为统一古埃及的首都,被称为“孟菲斯城”。美尼斯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帝王,在历史上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辈蝎王已开始了统一上下埃及的战争,不过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成为上埃及国王,他发动了大规模征服下埃及的战争。战争的惨烈场景和期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已经湮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了,但其结果却永恒地记录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国,成为第一个得到“上下埃及国王”称号的君主。战争结束后,美尼斯考虑到自己刚立足,根基不稳,为了赢得下埃及人民对自己的拥戴,美尼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尊重下埃及国王在位时的一些做法,而不标榜自己代表古埃及。只有在上埃及他才宣称自己是上下埃及的国王,而在下埃及,他则戴着下埃及的王冠,以表明自己尊重那里的人民,美尼斯甚至照顾到下埃及人民的宗教感情,允许下埃及的人民信奉自己的保护神,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为巩固对下埃及的统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处,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处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后来希腊人称为孟斐斯,遗址就在当前的开罗附近。美尼斯还修了一条长堤坝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罗河泛滥时淹没。建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防止来自三角洲地带的反攻。

从资料上看,很明确上埃及的都城在卢克索,下埃及的新都“白城”,也叫“孟菲斯城”,在开罗西南23公里处,正好在“大禹金字塔”附近,在帝王谷西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帝之下都”正是“孟菲斯” 、“白城”,而“大禹金字塔”就是所谓的“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由此也可以看出,山海经中的所有地名均是以金文象形图形进行命名的。在此,特别强调一下:它既不是甲骨文,也不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生搬硬套的解释山海经各地名的方法及做法是错误的!其原因是写作者根本就没读懂山海经。

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海经之海内昆仑之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vy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