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效率笔记管理时间管理自己
时间管理很难吗?五分钟就够了

时间管理很难吗?五分钟就够了

作者: 大舟学习部 | 来源:发表于2017-04-12 09:55 被阅读96次

    如果要在 5 分钟内提升个人时间管理,我们首先要明确时间管理的本质:

    人为制造更多高产时间。

    先看关键词:

    人为制造

    人为制造意思是,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看似都是 24 小时,但「可利用时间总量」,是可以增加的。

    高产

    高产的重点在于「有产出」,换句话说,光有「效率」是没有的,要有「效果」,「把事情做快」不是目的,「把事情做成」才是追求。而要一段时间要有产出,首先就不能瞎忙,要知道「该做什么」;要高产,则要给时间利用加速,保持高效。
    由此,我们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入手,聊聊如何增加每天的「时间总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时间质量」。

    1. 提升可利用时间总量

    时间管理当然首先要「有时可管」,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提升总量。

    1.1 制造更多的「暗时间」

    利用「暗时间」是为了创造更多思考时间。

    概念的提出者刘未鹏对此有一段精彩的类比: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由此,他在《暗时间》一书中提出了同名概念:

    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有意识的创造并利用自己的暗示间,一是增加了深入理解和推理事物的时间总量,二是推理、思考本身就是产生联系的过程,事物的连结增加了,概念碰撞迸发灵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更大了。

    这里还需补充一点: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所以,「暗时间」做为推理和思考的时间,也要计入每天的时间总量。

    1.2 制造更多明时间

    对照「暗时间」提出「明时间」的概念,指明面上的时间线,比如阅读时间。那如何制造更多「明时间」呢?

    1.2.1 优化高频重复动作

    这是最简单明了的一部分,拿支笔拿张纸列一下,每天都在重复进行的行为,都有哪些?找出高频重复动作后,做两方面优化。

    一是优化动作本身。最典型的例子是「打字」——这算是多数人每天进行频次最高的动作了——如果每打一个字,可以平均再快 2 秒呢?当然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打字已经够快了,一个字再快两秒?怎么可能?——但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经验来看,绝大部分人是使用「全拼输入」,而全拼有一个特别讨厌的地方在于:要选字。哪怕有了大词库,有了智能输入,打全拼免不了经常要停下来,对着打字框一个个找,找一次就要停个几秒。并且,全拼每打一个字,击键数偏多,尤其是像「广东」这种词——击键多一是花费时间多,二是误触概率增加,而误触了又要删除,这又是吞噬打字时间的另一只大怪兽。

    一天打多少个字?一天能节约多久?一个月呢?一年呢?——别忘了,这累积的可是「纯工作时间」

    对了,解决方案是:用双拼,推荐小鹤方案搭配手心输入法。

    二是优化动作排列。这一点可以参考华罗庚讲「统筹方法」时用的例子——烧水泡茶的不同方式:

    第一种:先洗水壶,再洗茶壶、茶杯、拿茶叶、然后烧水,再泡茶。

    第二种:先洗水壶,然后烧水,烧水的时候可以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做完后等水开就好。

    第二种排列优化了流程,节约了时间,本质上是预留了更多「明时间」给下一阶段。

    1.2.2 清单:最重要的三件事

    每天开始工作前,列出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三件足够,不能更多了。列完后再细化——细化到什么程度呢?可执行。——什么叫可以执行?试比较:

    1. 学英语半小时
    2. 阅读经济学人半小时
    3. 如果 8 点钟时我已经在家/在宿舍了,立即拿出 Kindle 开始读经济学人 China 版块半小时

    这三项待办清单中,只有第 3 项满足「可执行动作」要求。结合上例,可以看出好的清单事项至少要包含以下两部分:

    情景:明确的时间条件和地点条件

    行动:无需思考就可以直接开动的事项

    这一部分节省的「明时间」,实际上是把「决策」和「执行」强行分开,先想清楚「该做什么」再动手,一是确保「在做正确的事」,二是节约临时做决定时磨叽的时间,本质上,节约的其实是精力。另一方面,每天写完待办清单后,大脑其实就会开始加工要做的事,也算从另一方面增加「暗时间」。

    2. 提升可利用时间质量

    光有「总量」,「质量」提不上来,还是出不了效果。而要提升时间质量,首先要做的是:

    2.1 区分时间质量

    我们把时间粗分为以下三类:

    大块高质量时间。比如周末自由时间,下班下课回家后的大块时间等。

    大块低质量时间。最典型的是「通勤」。

    碎片时间。这一块多是「等候时间」,等车,等人,排队之类。

    2.2 提升时间质量

    分门别类了,再利用就好说了。

    2.2.1 大块高质量时间

    大块时间利用应始于列清单,具体执行则使用「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不管名词,核心概念就一点:

    全神贯注工作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每四组休息 15 分钟。

    要注意的是,25 分钟内不能走神,不能做别的事,到点必须休息。

    一方面,番茄钟最大的优点在于能让注意力曲线较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能大幅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很有意思的是,番茄钟和 Barbara Oakley 所提出的学习两种模式异曲同工,在结束了25 分钟集中精力的工作(专注模式)后,5 分钟休息时,大脑会转到发散模式,而正是在发散模式下,灵感得以争相涌现。所以,25 分钟工作和 5 分钟休息的轮换,等于是推动两种模式不停转换,基本算是人为制造了更多的思考成果

    再其次,这是主动训练大脑在两种模式自由转换,习惯这种转换后,除了会获得更多思考成果,还顺带培养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快速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

    这算是意外收获了。

    2.2.2 大块低质量时间

    最典型的情况是「通勤」,这类时间往往不适合「看」,而适合「听」,推荐听听「有声书」或者 Podcast,或者培养自己将这类时间转换为高质量「暗时间」。

    顺便,推荐 Bose 降噪耳机,QC20,QC30 都不错(当然 QC25 这种大块头通勤用就算了),简直是地铁高铁航班良伴,Bose 加马友友「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不管在哪里,全世界都是你的。

    2.2.3 碎片时间

    利用碎片时间的关键是:

    区分碎片粒度

    给不同粒度时间定好利用预案

    拿纸笔回顾一下一天的时间脉络,找出碎片时间的场景长度,比如早上等车一般要 6 分钟,下车走到公司要 5 分钟,午饭排队等饭有 12 分钟等等之类,再提前定好,这些时间片段都做什么——提前定好很重要,不然几乎就都是朋友圈时间了。

    关于「时间粒度」,刘未鹏有一段精彩论述: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里头装的沙子,总量是相当的(寿命差不多),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

    碎片时间就是一两粒沙而已,如果不额外留心,须臾即逝。所以「预案匹配」很重要。

    总之,提高总量,提升质量——五分钟,足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间管理很难吗?五分钟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wp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