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人是复杂的。而我们之所以说人是复杂的,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人不了解,对自身的认识不足。
1、理性的力量
我们不能忽视先天的一些因素,但后天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人的行为管理上会大有作为。 理性的力量确实是非常强大的,有一门学问叫表观遗传学,最近的十年,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鼓舞人心。这个领域里的科学家,研究的是同卵双胞胎,因为这种双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而且在母亲怀孕期间的胚胎环境也相同,但是从他们出生后你就会发现遗传特征有差异,随着年龄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差异会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些现代的科研成果,多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要了解其中的机制。同时我们也不要简单地依据现在的一些基因和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就轻易下结论,但我们要重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成果来管理环境,让人更有效地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总之,我们要深信理性的力量。
2、人为什么会慌张
我们用慌张管理作为例子来谈理性的力量,也就是通过理性的注入来控制我们本能反应的力量。
大家都见过太多慌张的情况,有人给重要客户作介绍的时候,会慌张;有人跟大领导说话的时候,会慌张;有人一下子面对重要的事情,也会慌得一塌糊涂。这都是为什么呢?
这是我们身体的自然反应,每个人都会慌张。慌张的时候,身体会发生变化,这里面有个传导机制:第一,是遭遇了某种急迫的情境;第二,这种情境刺激意识系统发生了变化,身体里面开始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简称“去甲”;第三,去甲分泌太多后身体会发生变化,反应在行为上就是慌张。这个逻辑有三个关键词:情境、意识、慌张。情境让人产生意识,意识导致内分泌系统发生了变化,然后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慌张,这是一个传导关系。
那么,该怎么管理慌张呢?怎么去控制这个传导关系呢?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管理你的意识。于是有人在慌张的时候会拼命告诉自己不要慌张,但结果却会越来越慌张。有时候,也会有其他人在旁边不停地安慰,但结果往往也是适得其反,让你更慌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不了解意识的作用机制,没有有效地去实施控制。
人之所以会慌张,是因为分泌了太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但不要以为这种神经物质是个坏东西。它在关键时刻可以救命,比如在路上突然看到一辆汽车向你冲过来,本能的反应就是逃跑,还没等想明白往哪跑,头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它会让心跳加速,让身体做好起跑的准备,只要你知道了方向,马上就可以跑起来,所以去甲是个好东西,如果分泌得适当,它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可以让我们处于一种昂扬的状态,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工作效率。
当然如果去甲分泌多了就会导致慌张,因为我们头脑里有一块像电脑内存一样的区域,去甲分泌多了,内存的效率就会降低,内存效率降低的表现就是,该说的话都忘了,该做的动作做不出来,在行为上就是慌张。所以自己劝自己,或者别人劝,如果方法不当,反而会诱导分泌出更多的去甲,最后的结果就是死机。死机的表现就是头脑一片空白,所以慌张的管理,本质上就是要学会从情境、意识上去控制去甲的分泌水平,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深呼吸。
因为深呼吸的时候,你有一个神经会很活跃,这会有助于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但这只是救急的办法,而且,很多时候你也不方便使用,因为毕竟在众目睽睽下,在领导面前,你也不好意思大喘气,所以最好使用其他方法。
3、方法一:情感注入
下面,有两个办法可以试用:一个治标,一种治本。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管理慌张的什么6个妙招、8个妙招之类的,都属于治标的东西。但治标也有用,我建议也要学会,因为它毕竟有助于改变情境和意识。有人遇到紧张的时候喜欢捏手指,因为捏手指就改变了情境,给身体注入了一个被捏的情境和疼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注入,就可以冲淡原有情境,改变神经物质分泌和发生作用的环境。
据说帕瓦罗蒂每次演出之前也紧张。作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其实他唱一晚上,大家就是听那个高音能不能唱上去,唱上去了演出也就成功了。帕瓦罗蒂本人也担心他唱不上去,所以,他也会慌张。而他多年演出培养的对付慌张的方法,就是上场之前必须要看到一颗钉子,看到钉子他就踏实了,他那一嗓子“多么辉煌”才能喊上去。你看,不管多大的名人都会慌,但每个人处理慌张的对策是不同的,不可以照搬。所以那些六招、八招之类的不见得都有用,要想办法找到管用的一招或几招。比如,有的人靠不吃东西,用饥饿感来冲淡紧张感。据说还有的人靠憋尿的感觉来冲淡慌张感。总之,都是用另外的“情感注入”来改变意识形成的环境,明白这个基本逻辑,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有助于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那几招。
4、方法二:理性注入
治本就要靠理性的力量。先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慌?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自己对事情的结果有一个预期,也就是说事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标准。之所以“慌”,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和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标准,担心事情的发展会失控,自己的期望会落空。所以当预计到今天的事,可能会慌张的时候,我建议先想两件事: 事先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 我们的准备对于达到那个目标是不是已经充分了?
如果问完这两个问题,你自然就会推演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胸有成竹到没有慌张的理由,比如当时我把学生叫出去聊,就是帮她理清,她的研究成果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好慌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理性分析后你发现准备不足,或者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如果是后者,那就听天由命吧,“爱咋咋地”。人一旦“爱咋咋地”了,也就不慌了,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理性注入”的基础上,再辅之以深呼吸之类的“情感注入”,说不定可以克服我们的慌张感。这就是管理学的力量。
帕瓦罗蒂说明:以上内容根据宁向东教授在“得到”平台上的《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整理,有删改。欢迎前往“得到”平台订阅,汲取管理学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