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687天分享(2020.6.29)
01 生活中的“沟”而不“通”
带孩子的父母估计都有类似的体验,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自己把某件事搞砸了,父母好心说没事,不用难过,反而惹得孩子不高兴,甚至会越哄越生气,越哄越哭。气得很多父母会撂下一句“你这孩子蹬鼻子上脸”,干脆扔下孩子走人。
孩子哭闹真的事孩子蛮不讲理吗?有个朋友讲的一件事。
几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一起玩 “大泡泡小泡”游戏,有一个三岁多小男孩过来了,他想加入她们的游戏,可是也不太会表达。几个小女孩玩得正起兴,不想让他参加,其中一个女孩说:“你是男生,这是女孩的游戏。”男孩哭了,走向爸爸。
这个时候小男孩感受到的是被孤立,是挫败感,很伤心。爸爸过来了,对这个男孩说:“你有啥好哭的?人家是女孩玩,你不可以参加。”
小男孩哭声更大了。
他爸爸接着批评孩子:“人家在正玩着呢,你为什么打扰?”
小男孩哭得更伤心了。
其实从儿童心理学上分析,三、四岁的孩子从独自玩游戏到参与集体游戏,是成长的过程。这个时候,他小心向外探索人际关系,很敏感,害怕被孤立,希望得到认同。他被小伙伴吸引到被排斥,心理的落差很大,很失落,有着强烈的挫败感。他走向爸爸,希望得到他的安慰和帮助。反而他没有感受到情感的支持,爸爸的说教和训斥,让他再次感受到强化的挫败感、更无助和自我否定。
这个时候,孩子的哭声让爸爸很没有面子,爸爸 说“你自己在这哭吧,我走了。”小男孩哭的更伤心了。除了刚才挫败感、无助之外,又增加了恐惧,一种被抛弃的恐惧,加上前期的游戏被抛弃,情绪叠加。
上面的例子,小男孩越哭越伤心,爸爸越说越恼火。因为小男孩的情绪和感受没有被爸爸理解到,没有被爸爸看到。而爸爸呢,觉得自己说的很对啊,这孩子咋这么不听劝呢?
这是爸爸在跟孩子沟通互动的时候,缺乏共情孩子的能力。
02 什么是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Empathy)指的是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够理解别人所处的环境,能够“进入他人的心灵世界”,并且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
共情能力的关键是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且能够做出反应。下面的例子能很好的说明父母怎么做能做到与孩子共情。比如刚才那也朋友,如果试着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说,情况可能就会不同。
情景1.
爸爸蹲下来抚摸孩子的背(安抚孩子情绪的方法之一),共情孩子感受,说“你觉得那个游戏很好玩,你很想参加,小姐姐不让你参加,你很伤心。”如果孩子一直哭,可以重复这一句话,等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然后探讨孩子的感受——“这让你很失落,很无聊,是吗?”接着可以探讨该怎么办——“你看咱们要不要玩其他的游戏?”沿着孩子的情绪找到孩子更喜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景2.
男人的短平快解决问题方式,说“小姐姐说的没错,那是女孩的游戏,那我们男孩应该玩什么游戏啊?要不,咱们俩男人大泡泡小泡泡游戏吧吧!”或者“走,咱们再去找找弟弟、哥哥,我们一块玩男人之间的游戏!”可能小孩会很快去寻找新的游戏团体和目标,忘记这段不高兴的经历。
如果爸爸能够洞察到孩子的这些情绪,共情孩子的感受,不管是孩子能不能融入这个游戏,对孩子的情感伤害就会减少很多。
03 沟通中怎么做到共情?
一般来说,共情有四个层次,分别是:
1. 描述事实。
2. 描述事实+对方的感受。
3. 描述事实+对方的感受+期待
4. 描述事实+对方的感受+期待+如何行动
为了说明共情的运用,仍用上面的例子。如果爸爸简单粗暴的对孩子说:“哭什么哭,不就是玩游戏嘛!不让玩你可以玩别的呀!”这样的沟通没有共情,仅仅是对孩子发出了命令和制止。孩子当然不会高兴。最简单的第一层共情——说出(描述)事实:“你想跟几个小姐姐玩,没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是吗?”
孩子听到爸爸这么说,会感觉到爸爸明白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感觉到被看见了。心里的情绪可能就会稍稍有所缓解。
第二层次的共情——描述事实+对方的感受。爸爸可以进一步跟孩子说:“你想跟小姐姐玩,不被允许,这让你很伤心,是这样吗?”当爸爸能说出孩子心里所想所要,孩子就更觉得舒服了。当然,可能爸爸说的感受不一定是孩子此刻的感受,那也没关系,孩子可能会大声说出来自己的感受:“不是伤心,我很愤怒。”即使这样,孩子的情绪也随着说出来,而稳定了许多。
第三层次的共情—— 描述事实+对方的感受+期待。还是上面的例子:“你想跟小姐姐玩,她们不允许,这让你很伤心。你是不是特别想跟她们玩?”当爸爸的期待被看见,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爸爸理解到了,爸爸特别懂自己,估计情绪就消失的差不多了。
第四个层次的共情——描述事实+对方的感受+期待+如何行动。前面的话说完后,孩子依然小声哭泣,看来是期待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可以加上第四层的共情——行动。“你看要不爸爸陪你玩你最喜欢的某某游戏?”“你有没有想到好玩的游戏,爸爸陪你玩?”孩子可能就会退而求其次,不再纠缠不休了。
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好哄多了。只不过是我们通常没有耐心的去理解他,陪伴他,共情他的感受和情绪,一旦被共情,孩子就会很满足,不再耿耿于怀是不是一定要怎么样。假如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脾气倔”,您可以留心观察一下,或者使用咱们这里提供的共情孩子的方法,去理解他的感受和情绪,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补充一点,父母用语言共情孩子的时候,可以加入非语言动作,比如,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背,摸摸孩子的头,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眼光,激励的眼神等等。都是特别能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有位心理学大师说:“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合作的父母”。我想说的是: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作的方法。只要想去做没有做不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