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买了两大箱国学经典书,之前在星星小学时共同诵读,未深入了解其含义,初时谓之无为而为。

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日再习之,可谓人人熟知的金句,我们直接翻译下意思:
你学了知识,经常地去复习和使用,不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你的朋友从远方过来拜访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不懂得你,你也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为吗?
作为论语开头的一句话,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我们中国老祖宗写文有个习惯,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多是点睛之笔,换言之,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句话放在第一位,可见人生中的学习的态度有多重要了。
宋朝宰相赵普就说过:半部论语知天下。
第一句讲到的“学而时习之”,说到的也一种刻意练习,我们人生中很多事情不会做,遇到任何问题,有困难了,怎么办,不停地练,反复地练,就是刻意地去练习之啊。
为什么说不亦乐乎?不亦悦乎?不亦君子乎?不亦是什么意思?不亦即”不也是“的意思。为什么说"不也是”呢,那肯定有人不认可这种看法,很多人认为不是这样,孔子却说不也是这样吗?那为什么孔子一直说“不亦乐乎”呢?
樊登读书《终身成长》里这样说: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是的,孩童好学,天性使然,学走路,摔痛了,学说话,五音不全,不脸红,不后悔,不恐惧,不苦恼,不畏失败,勇往直前地学,乐此不彼地学,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成长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其实这句话中,孔子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人生途中,难免遇到阻碍,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想办法突破,突破了就是一种成长,突破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那我们在突破的过程中,换个思维模式,其中也是一种快乐,那不亦悦乎可不可以呢?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这句话回到到我小时候,很盼望家里有客人来,又热闹又有好吃的,觉得很开心很快乐啊,可我们的父母却不那么开心,那时穷啊,没有大多的食物招待客人,自己还吃不饱呢。当然,换到现在,有时朋友来了,也有小担心,会打扰到孩子读书,也浪费自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家庭主妇累啊。
这样就可以更深一步去理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讲的就是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我们怎么样敞开自己的胸怀,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持一种愉快的心态,做一种最好的安排,和朋友和同事交往合作呢?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个人修为的境界,别人不了解你,别人不懂你,你有委屈,也不苦恼和生气,这是君子风度。
纵观这三句,串连起来理解:学而时习之讲的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共修,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修行的结果。
事实上,也是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的,没有情绪波动那谁能做到呢?
或许这么理解下:孔子推行的是内求,建议人要从内心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不用向外使劲,不用说服自己,不用跟自己作战,换个维度去做,用快乐的思维去学习和合作,不亦乐乎?
一起读个十遍,内化于心: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转念思维和行动,不亦乐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