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中国近十年来,还没有一个新词语的发明,其使用的广泛程度与影响力能超过吴思先生所创造的“潜规则”一词。这个词,不仅是个概括某种现象的名词,而且成为了一个动词,比如说xx潜规则了xx。
如今网络上每天都有许多的新词语被发明出来,或者老词被发明出新的含义或者用法。能够被人长期记住或者用的新词语是不多的,更多的是流行几天、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而已,能够入选每年的网络词语排行榜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一个新词语被发明出来,大抵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社会上出现了新事物与新形态,比如近来兴起的“自媒体”、“微博”、“微信”,一个新词的出现就代表了人类又发明了一个新的事物,因此这些词在某种意义上是历史的创造;二是出现了新的观点与思想,以此概括、观察与分析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历史,这样的新词更多带有学术意义,这些新词的特征是其精准性,比如本文说的“潜规则”、各个专业的各种学术名词等;三是处于哗众取宠的需要,这主要是处于策划的需求,我们常常能在很多广告、商业书籍等媒体上出现,比如“xx元素”发现、“xx系统”发明人。另外还有种情况,就是老词新用,比如“老虎”一词现在很多时候专指大贪官了。
无疑,这些新词的生命力强弱不同,流行的范围宽广不一。据我自己研究,对应于新事物的新词往往随着新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新事物一旦消亡,新词也就没人用了。在当前速生速死的时代,新词也在一批批产生,也在一批批死亡。
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新词,其生命力取决于商业投入的大小,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的炒作,“脑白金”一词就是其中的范典。我们身处于这个商业社会,每天从各种媒体中听到的很多新词,很多都是人为策划的,其中欺骗虚假的成分很多。
基于新观点与思想而产生的新词,是我自己最关注的一种类型,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领域。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新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知道,很多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比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社会学的“社会化”等等,这些词往往形成了一个专业的门槛。一个人的专业水准如何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掌握该专业的专用术语的程度。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些词语越专业,其影响力也就会越小。那么那些如“潜规则”那样体现着思想观念的新词,是怎样超越专业的门槛,而为人们所广泛使用的呢?
以“潜规则”为例,一个新词要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具备以下主要两个特点:
其一、这个新词应该具有极强大的概括力,即极精准、简洁、有力地刻画了一个社会普遍现象的本质。“潜规则”一词就非常精准、简洁而有力的总结了中国社会里人人懂得、人人在做但就是不说破的社会游戏规则。
其二、这个新词应该切合我们社会的时代脉搏,能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吴思本来是以“潜规则”一词来解释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游戏规则,但是这个词一旦被发明出来,立即被人们用以解释当下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即是当下,中国社会运行核心逻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依旧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因此,一个新词的发明,对于我们有非常大的意义,它能为我们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考世界的框架,为我们揭示这个世界被有意或者无意所遮蔽的另一种真相。
(ps.昨天本来写好了,但是网页出了问题,居然没有保存,汗一个!本文略感枯燥,有点观点没有想透,故感觉自己也没有写的太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