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梦之的《一双手》,内容浅显,主旨一读即知,教什么呢?几日困顿,今日课堂略记一二。
导课以含有“手”字的成语,诗词句热身(学生有激情,然诗句明显的积累不够)。接着整体感知,就第二第三段的去向做简单的讨论,之后就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写手,赞扬张迎善的奉献精神。
那,怎样写手?此(文章第二部分)乃这节课的中心。为此,设计四个环节:
说布局——学生自己读,同桌商量,全班展示。两个回合,得出先写握手时手的粗糙,手的大,再写手的颜色,纹络,掌面,指甲等,最后有丈量手大,搓手的硬、粗糙。有学生情不自禁喊:“总”“分”“总”的布局。这一过程,教师关键要有等待意识,相信学生,在碰撞中有火花。
说角度——教师结合四、五段示例:握(感觉)。学生静心浏览,几乎是异口同声——看(视觉)。接着又冷场了,怎么办?等待奇迹。教师一句完了?又引起思索,关注17段,得出——搓(触觉)。
教师引导,在其间还有一处就是“我”与张迎善的对话。
“那就是:握——看——问——搓。”前排的小男生自言自语(他可是不常发言的学生啊。)我心里划过喜悦。
说语言——给学说的模式,即我看好这一句(词语、字),它写出了手(人)的——(特点,精神)。学生准备后,基本有话可说。特别有临时生成的:
生1:老师,我看好”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中的“送”字,我们一般都说“栽”,作者用“送”,写出了对树苗的呵护,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2:老师,我想追加“草根根”“石块块”的意思,除语言亲切外,还写出那草,那石非常小,张迎善都要检出来,可见他工作的细心,认真。
生3:老师,我看好的是“丈量”一词,常常说丈量土地什么的,可作者给手用,可见手之大。
师:分析得好,这其实是大词小用,增加需要之诙谐。
生3:我不知道我说的这算不算,就是那“得逞”一词,课文写“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也是个大词小用吧。
师:你的表述真清楚,很有层次。听老师说好吗。“得逞”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没有实现”。语境是,我和别人握手,因那手象“半截老松木”,太粗糙了,我不能接受,就本能的想抽。按理,与人握手是不该“抽”的,所以说“得逞”,大有讽刺调侃自己的意思。(这些语言的品味,超出了预设,欣喜之余,告诉我,学生是不可低估的。)
说内涵——文章在开始就写“那是天下第一奇手”,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奇”的含义。问题抛出,学生整理即可有话的。黑板上答案纷纷书之。
外形奇(半截老松木) 皮色奇(呈木色)
纹络奇(深且粗黑土色) 掌面奇(硬、茧)
拇指(无指甲,形成人字)关节(缠线)
植树奇(一日一千棵)贡献奇 精神奇
奉献奇
(铃声响起,一双奇手也该画上句号。可又有人大喊“作者的写法奇,以小见大的奇”。这恐怕也算个余音绕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