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周遭是被各种物品充斥着的。
是的,我处在断舍离的阵痛期。什么叫断舍离的阵痛期?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叫法,我用它来描述我现在的状态。
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丢不掉东西的人。放着各种票据小纪念品、小朋友玩坏了的玩具、各种胡思乱想写下的手稿、各家公司发的放着没用丢了舍不得的纪念品、读书时候的书本作业本……如果不是因为要搬家,我真的不知道我居然藏了那么多的东西,难怪之前装修做了那么多柜子,近来已经觉得没哟地方来放东西了。
大概是一年前,我是有看过《断舍离》的,看完觉得好有道理,真的要断舍离,可是看看我现在周遭的景象,我才发现我的执行力有多差。和朋友聊起丢不了东西,要把《断舍离》借给她,才又拿起书看了一遍。
“判断一件东西是否要保留,不是看这东西坏了没有,而是看我们是否需要!”
书中,作者用一种类似玄幻的笔触来描写物品,说长时间不用的东西,它们本身是会散发出不好的气场的,一方面,东西堆砌着不用,会积灰会发霉会破旧,另一方面,如果物品本身有意识,那么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也会让物品本身散发出怨念。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毛骨悚然,我确定我是看过这本书的,当时也觉得很受震撼,但重读竟然觉得似乎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文字。想想那些我以为我会用的,却一直从全新放到八成新再到已经过时的电子用品,不禁唏嘘。
生活中有一些人能够很清爽的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于是他们家里清清爽爽,脑子里也很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会追求也会拒绝。而我,过去的东西丢不掉,觉得所有承载记忆的东西都应该保留,对未来充满担忧,于是各种思量各种储备(很多时候更多的是慌乱,于是储备的都是一些完全没有用处的东西,对真正重要的东西却往往忽视不见。)对于当下的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也不甚清楚,于是,不懂拒绝不敢争取,哎……
当在书里看到“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就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时候,我才终于发现为什么我会在很多重要的时刻表现的不自信和慌乱了。这不正是我面对物品时的态度吗?
于是开始各种扔扔扔。很多完全用不上的东西就和它们说谢谢和再见;一些用不上的好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一些东西是好的,有些破旧不适合送人的,就送去回收点;还是会有扔不掉的东西,家里依旧满满当当。但是我还是想要恭喜自己,因为我发现在这个别人三十而立的年纪,我终于敢正视自己,发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不再一味的逃避和恐惧,而是揭开面纱,一小步一小步的去做去拒绝去争取了。
断舍离的阵痛期,我感受到那种自我剥离的纠结与粘连,但是没有关系,如果以前的我是一滩蛋液,现在的我已经聚拢成鸡蛋的模样,我要做的是坚定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足够强大到依靠自己的能量坚定的站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我会努力吸收营养,然后闪闪发光。
网友评论